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在2024年8月初,家住浙江的徐女士(化名)迎来了一段本应充满欢乐与放松的时光。
朋友请她一起到海边玩水,而岸边礁石缝里不时闪现的螃蟹、螺、贝壳,看上去都是很美味的样子。
这样的“天然馈赠”对很多人来说都难以抗拒,大家瞬间来了兴致,纷纷挽起裤脚,踏入浅滩,开始了一场现抓现捞的欢乐行动。
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众人收获颇丰,提着满满当当的 “战利品”,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去一饱口福。
在这些新鲜捕捞的海鲜中,徐女士注意到了浑身都长着花纹的一种海螺。
之前她曾在新闻中了解到这种螺类含有致命毒素,但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她还是决定尝一下。
于是就这样,徐女士一口气吃下了十几只这样长着花纹的小海螺。
但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徐女士就感觉身体不对劲了。
起初,她只是觉得四肢有些发麻,使不上力气,还以为是玩水累着了。
可没过一会儿,这股麻意迅速蔓延,从四肢扩展到了嘴巴四周,让她说话都变得不利索起来。
紧接着,恶心的感觉一阵一阵袭来,胸口也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闷得难受,呼吸都变得急促困难。
徐女士和家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慌乱之中,家人赶忙带着她前往宁波市医疗中心医院急诊科。
接诊的医生详细询问了徐女士的病史,仔细观察她的症状后,凭借丰富的经验,果断判断徐女士是螺中毒,且中毒程度属于轻中度,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因为这种海螺所含的毒素目前并没有特效解毒药,医护团队只能迅速采取一系列常规的解毒治疗手段。
他们争分夺秒地为徐女士进行洗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毒素在她体内的吸收。
随后,又为她安排了血液灌流治疗,利用特殊的装置,将她血液中的毒素吸附清除。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与全力救治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徐女士中毒的情况逐渐得到明显改善。
那么究竟是什么海螺这么毒呢?
«——【·本身无毒的海螺·】——»
这种海螺叫做织纹螺,它的个头不大,整体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宽度也仅有0.5厘米上下,差不多就是指甲盖的大小,拿在手中,感觉十分精巧。
从形状上看,织纹螺的尾部尖尖细细的,整个螺体呈现出细长的形态,犹如一个小小的圆锥体,基部微微收缩,线条流畅自然。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螺身盘旋着多层,通常有8层左右,每一层的螺纹都清晰可见,层层叠叠,记录着它生长的岁月痕迹。
织纹螺的壳面色彩十分丰富,这也是它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之一。
在它的壳面上,常常能看到1到3条紫褐色或者红黄色的螺带,这些螺带沿着螺纹蜿蜒分布,就像是给织纹螺穿上了一条彩色的丝带。
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螺肉上,会发现其多为淡黄色,从外观上看,更增添了几分诱人的气息,也难怪会有不少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忍不住想要品尝一番。
织纹螺主要生活在接近海边的泥沙地以及潮间带的礁石附近。
礁石的缝隙众多,它们可以在白天的时候,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体隐藏在这些缝隙之中,避免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以及天敌的捕食。
到了夜晚,当周围环境变得相对安静,它们便会从藏身之处缓缓爬出,开始寻找食物,进行各种活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织纹螺的分布较为广泛,从温带到热带地区的潮间带到深海区域,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不过,织纹螺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沿海,比如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这些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恰好满足了织纹螺生长和繁衍的需求,使得它们在这里大量栖息,形成了一定的种群规模。
织纹螺是一种食性较为复杂多样的生物,在其日常的饮食结构中,鱼类以及动物腐烂的尸体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织纹螺扮演着海洋生态系统中“清道夫”的角色。
它们会积极地寻觅海洋中死亡鱼类的尸体以及其他动物腐烂的残骸,通过摄食这些物质,将其分解转化,从而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的清洁与平衡。
同时,织纹螺也对藻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它们会大量吞食藻类。
在这个过程中,织纹螺会利用自身独特的摄食器官,将藻类从附着的物体表面刮取下来,然后吞咽进体内。
藻类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织纹螺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支持。
海洋中的藻类种类繁多,犹如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一些藻类属于危险分子,它们能够产生毒素,例如某些硅藻、甲藻等。
织纹螺在其日常的摄食过程中,由于无法分辨藻类是否有毒,当遇到赤潮区域时,会将这些含有毒素的藻类一同吞食。
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一旦进入织纹螺体内,就开始了它们的“危险旅程”。
仅仅约 0.5mg 的河豚毒素,就足以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所以织纹螺中毒有的时候不在于数量,有的吃1颗就会中毒了。
更糟糕的是,河豚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普通的烹饪方式,仅靠煮熟煮透,根本无法完全去除其中的毒素。
一旦有人不小心吃下了含有毒素的织纹螺,毒素就会迅速在体内发挥作用。
织纹螺的消化系统和代谢机制较为特殊,对于这些复杂且毒性强大的毒素,无法有效地进行分解和排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毒素在织纹螺体内不断累积,浓度越来越高,就如同一个“毒素仓库”,逐渐将原本无毒的织纹螺变得危险重重。
除此之外,海洋污染也会间接影响织纹螺毒素的累积,一些污染物可能会改变藻类的生存环境,使得原本无毒的藻类发生变异,或者刺激有毒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了织纹螺接触和摄食有毒藻类的几率。
其实,织纹螺本身其实是无毒的,但因为在生长过程中吃掉了一些有毒藻类,从而富集和蓄积了藻类毒素,最终被毒化。
我们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织纹螺,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减少污染,控制赤潮,从源头降低织纹螺中毒事件的发生,守护公众健康与海洋生态平衡。
参考:
央视新闻《发现它立即举报!女子连吃10多颗织纹螺被送进ICU》202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