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元帅

林彪元帅是我军当之无愧的战神,其算精度深、灵巧机敏、谋定后定、闪电出击,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的作战风格,和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十分类似,所以林总在中国近代的军事史上也有“当代白起”之称。

盛名之下无虚士,林彪元帅能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是跟他的赫赫战功分不开的。中国抗日战争的首胜——平型关大捷正是他创造的,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也都主要是他指挥的。林彪元帅也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解放中国国土面积最广的一位军事将领。



林彪元帅

但是,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林彪元帅这样一位战术天才在抗日战争中,除了“开门红”的平型关大捷外,其高光表现却是屈指可数的。为什么在平型关一战成名的林彪元帅,在之后持续七年多的抗日战争中突然销声匿迹了呢?

这一切还要从林彪元帅的一次意外受伤说起,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受伤还是他被友军误伤,中了友军的冷枪,而且这次中枪也是林彪元帅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中枪。

01、误中友军冷枪



平型关战役时115师指挥所

平型关大捷后,林彪一跃成为民族英雄,志得意满。要知道此时的林彪还只有30岁刚出头,说他是少年成名也不为过。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人在面对巨大的成就感时,即便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但是内心里的自鸣得意多少都会有一点。

但是生活的弦总是在不经意间不规律地振动着,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反转剧情总是会出乎意料地发生,恰恰在林彪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他遭遇了人生的一阵冷风,差点吹掉了他的命——他被友军误伤了。



解放画报上的林彪外出考察地形

事情是这样的:

1938年2月中旬,日军第二十师团由祁县向晋西南进攻,先后侵占介休、孝义等地,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成为敌后。

林彪率115师师部和第343旅立即进至灵石、孝义以西地区作战,阻止敌人西进,并进行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工作。

26日,日军第二十师团一部南下占领了隰县。次日,日军第一〇九师团西犯军渡等地,严重威胁陕甘宁黄河河防,陕北、风陵渡、潼关危急。



毛主席指挥若定

28日,毛泽东紧急指示林彪:“你率陈旅全部应即改变作战计划,迅速以一部控制大麦郊、水头、川口、石口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巩固战略枢纽。”、“主力转入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作战,相机消灭该敌。”

根据这一指示,林彪率领第115师迅速向晋西南挺进。

晋西南山区的春天,早晚是多雾的,烟雾缭绕,漫山遍野。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吕梁春多雾,闻声不辨物;只听耳边响,不见眼前过

在3月2日拂晓,突降大雾,迷雾笼罩着大地。林彪率师直属队路过隰县以北的千家庄时,虽然师里事先已与驻扎该地的阎锡山部第十九军警戒部队取得联络,但该军不知何故并没能及时通知后面阵地哨。



林彪元帅遭遇无妄之灾

当时,八路军有部分人员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军大衣,远远望去并分辨不出是敌是友。当阎军哨兵隐约看到一支穿着日本黄呢军大衣的队伍冲过来时,便误以为日本人来了,抬手就冲着骑马走在最前面的林彪开了一枪,林彪当即中弹落下马来。子弹从右肋进,由左侧背穿出,伤及肺部和脊梁骨。

后来,民间因此还出现了一种谣言,说国军就是故意要打冷枪,所以故意没有把信息传达到阵地哨所,“看不清”也只是一个借口。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当时正是联合抗日的蜜月期,国军没有必要这么做;二、林彪当时的风头正盛,国军选择对他动手,动静太大,容易犯众怒;三、老蒋其实还是爱才的,譬如对陈赓他就屡次舍不得下杀手,当时林彪所表现出来的惊世才华让老蒋怦然心动,自然舍不得杀他。



抗战中的115师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打冷枪的情况,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林彪自己身上。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形势艰难,把战利品占为己有、“变废为宝”地加以利用,这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林彪显然没有慎重处理,毕竟穿着敌军的衣服到友军的地盘去考察地形,怎么说都有点不合适。就算事前打了招呼,但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谁又敢有半点马虎?更何况,林彪率领的一队人马,大多数都是穿着日本军服,焉能不叫国军怀疑?在视线不清晰的情况下,国军的开枪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林彪当时穿着敌军的军装,除了我军的物质贫乏之外,另外多多少少还有点虚荣心在里面,此处也就不细细讨论了。



日军着装

回到林彪受伤的事情来,这个枪伤其实颇为严重,严重到使林彪元帅危在旦夕。

这正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春风得意之时,往往也是飞来横祸之时。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得对生活保持慎言慎行的敬畏心,来不得半点轻狂!

02、国军诚恳致歉



林彪受伤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林彪的受伤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林彪元帅当时正是抗日战争中的“当红炸子鸡”。对八路军、国军及全国百姓来说,都是英雄中的英雄、典型中的典型,这样旗帜性的人物是不容有失的。

林彪元帅的生死安危不光关系到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的信任问题,也关系到老蒋借助抗日战争凝聚民心的政治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抗日信心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当时所有的人心系着林总的安危。



陈光与罗荣桓

3月2日下午,罗荣桓首先向毛主席和朱德报告了林彪的负伤情况。在当晚8点,罗荣恒又以林彪和他二人的名义致电了第343旅旅长陈光华和政委肖华,并报告毛主席、朱德、彭德怀三人,详细说明了林彪的伤势情况,言明伤及了肺部与后脊椎

听到林彪受伤,毛主席非常焦急。当晚12点,毛主席致电罗荣桓:“已令交口镇派医生两天内赶至永和救林伤,并由你指派妥当人员送林来延医伤,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

毛主席的关切之心和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十分明显,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林彪元帅,如此虎将,红军之鹰,抗日之雄,谁能不爱?



毛主席与彭德怀在延安

考虑到前线医疗条件的问题,毛主席决定接回林彪到延安疗伤。但为了保险起见,与此同时,毛主席立刻派八路军中的“医林圣手”傅连暲先生连夜赶往山西给林彪疗伤。

英雄的待遇都是靠实力和功绩支撑起来,刚刚立下旷世奇功的林彪元帅才能享受毛主席和党中央如此急切的关怀和厚爱,才能如此牵动着每一颗热切的心。

天佑我中华,福庇我林帅,林彪元帅总算是暂时转危为安了。



毛主席和林彪

不久,林彪元帅就被送回延安养伤。林彪抵达延安八路军总医院所在地二十里堡后,毛主席亲自策马三十里路,专程看望林彪。毛主席嘱其好好疗养,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后据叶子龙回忆,毛泽东看望林彪时曾说过一番这样的话:“凡事不能做过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这次你是不幸中的万幸,要接受教训哩!”关心则乱,毛主席这种略带责备的关切之词,恰恰表明了他老人家是真心把林彪元帅放在心窝子里珍惜的!

二十里堡,这个本来偏僻宁静的小山村,由于林彪在这里养伤而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国共两党的军政要人和抗日团体前来探望致意,其中也包括卫立煌这样的国民党军政大员。



卫立煌

在1938年4月,担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兼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顺道访问延安时,专程赶往二十里堡看望林彪。

在去往二十里堡的途中,他突然下车,对部下说:“快搜搜荷包,看有没有钱?我今天忘记准备犒金了。”原来国民党军队素有犒赏和送礼的风气,按当时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师长受伤,礼金通常要高至数千元。

众人搜遍口袋,也才六百元钱。这一点钱显然让一直很讲“规矩”和排场的国民党高官卫立煌觉得拿不出手,他说:“这怎么行?太少了,太少了。”



1938年卫立煌在延安

卫立煌觉得很尴尬又很着急,搓了搓手,问身边的随行人员:“事后再送行不行?这失礼不失礼?”

卫立煌的秘书说:“好像没有事后再送钱的规矩,这显得诚意不够,不如看望林彪时探询他需要什么。”

“好主意!”卫立煌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便立即上了车,赶到二十里堡,热情地与林彪交谈,问他是否能帮上忙。

“帮忙?”林彪摇摇头,表示感谢。一个人是铁定心思要送礼的,一个人是“纯粹简单”而不给机会的,林彪的拒绝让场面一度变得很是尴尬!



林彪元帅

“比如药品、食物、衣服……”卫立煌专拣边区紧缺的物资说,再次对林彪进行引导。

还是没有接上茬的林彪继续拒绝:“我本身没有什么需要,一切都很齐备。”

“那部队有什么困难呢?”卫立煌感觉不送点东西似乎良心不安,于是就进一步追问。

卫立煌的追问终于让林彪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好家伙,既然地主铁定心思不顾成本了,那还客气啥,于是直盯着卫立煌说:“部队缺弹药。”

此时的卫立煌已经是骑虎难下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于是斩金截铁地回答:“一言为定,我就送弹药。”



卫立煌也算言而有信

第二天,卫立煌抵达西安,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和牛肉罐头180箱。

当时的国民党后勤部副部长卢佐认为数目太大,怕蒋介石不批准,提出应仔细考虑。卫立煌闻悉后,亲自打电话与卢佐洽商才获得批准。

后来第二战区前敌指挥部后勤司令杲海澜也因数目庞大,不敢执行。卫立煌又打招呼说:“我是前敌总指挥,对于抗日有功的军队,都要一视同仁。照单拨出,出了问题,我卫立煌负责。”



林彪和周恩来

30天后,当十余辆军车把子弹、罐头送到二十里堡时,林彪苍白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红晕,他连连说:“礼重了,礼重了。

对方这么大的手笔,恐怕也是林彪所始料未及的,却也误打误撞地缓解了当时八路军弹药短缺的问题,为我方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不少帮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国军的军火武器

国民党为什么舍得对林彪送这么重的礼呢?归根到底还是前面的那句话,一个人的待遇取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功绩,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厚待。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礼遇,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水到渠成。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国民党舍得给林彪送如此重的礼,还有一份愧疚在里面,毕竟林彪这么一个抗日英雄是伤在己方士兵的手里,于情于理,他们都是难辞其咎的。另外,国民党的这次送礼行为,也恰恰是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抗日战线是真正统一的,同仇敌忾、上下同欲,否则,即便是林彪这样的战斗英雄,也不可能让国民党如此慷慨地对我党我军进行军备支持的。

03、意外受伤背后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

林彪元帅的这一次受伤对他个人的英雄是极其深远的,最直接的就是在之后的抗日战场上,我们再也没有看到林总纵横捭阖、千里奔袭的身影了。

因为八路军总医院的治疗对林彪来说,只能使得他的伤情得到控制和缓和,但仍不能有效治愈他的病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把他送去苏联疗伤,但手术治疗仍然不是很理想,给林彪元帅的身体健康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



毛主席和林彪

此后,林彪元帅变得怕冷怕热怕风吹怕响声,并患上了重度失眠症,只有在坑坑洼洼的路面高速行驶的吉普车上才能睡得了觉。

林彪元帅在苏联生活了三年,这三年中国共产党逐渐壮大,他错过了三年的时光。不知道他在午夜梦醒或者深夜失眠难熬时,是否设想过他若没有中这一枪,他的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三十几岁,正是好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节,林彪却不得不被困在这病弱的身躯里。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错失最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这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毛主席是有大智慧的人

还记得前文之中,毛主席当初跟他说的那句话吗?——“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这句话是毛主席“事后诸葛亮”,或者无故强加给林彪元帅的。其实并非于此,毛主席说这句话不光是一个领导对下属的关心,更是对这个心腹爱将的提点和教导。

回到平型关大捷之前,其实当时毛主席是并不同意林彪元帅进行这样大规模的伏击战的。关于平型关战役,毛主席和林彪元帅的分歧是:毛主席始终强调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认为“集中打仗在目前看是毫无结果可言的”,而林彪坚持“要集中一师兵力,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大的伏击战”。



毛主席的预言往往都是精准的

从当时我军的实力和处境来看,毛主席的意见显然是更切合实际利益需要的。毕竟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最终的胜利,而不是图一时之快。而林彪元帅基于需要提升士气、积累战斗经验和配合友军等多种考虑,坚持要在平型关打一场伏击战。一言概之,毛主席和林彪在关于平型关战争上的分歧,就是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的差距。

所幸,林彪元帅确实是我军独一无二的战术大师,他以敏锐的战场嗅觉和惊人的指挥才华,打赢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战争。这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林彪元帅

但是,林彪元帅在平型关大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开心不起来,因为他最终发现,关于战争,他远远不如毛主席有洞见性,能料敌先机,能高屋建瓴。第一、我军占据了一切有利条件,数倍于敌人的围歼战,伤亡人数却与敌人大抵持平,说明自己确实低估了日寇的战斗力;第二、林彪元帅当时不顾毛主席的提醒,过于相信国军的配合作战,结果国军并没有在联合作战中出现过,说明自己对敌我关系的判断远不如毛主席深刻和精准;第三、林彪元帅当时坚持要积累大兵团作战经验,确实也如毛主席所预料的,很长时间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八路军的整个抗日战争的基调,其实一直都是按照毛主席的预定路线进行的,就八个字“发动群众、坚持游击”,由此可见,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多么明察秋毫、深刻见底的。



建国后,毛主席和林彪

当然,这并不能否定林彪元帅出色的军事指挥才华,毕竟能够相机而动、力挽狂澜的军事指挥员本身就足够优秀了。

毛主席对林彪元帅的劝诫——“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其实是在友善地提醒和帮助林彪元帅进一步地成长。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个真正优秀的指战员,一定要有广阔的大局观,要顺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强行去逆天改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固然可嘉,但确实容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手持《毛主席语录》的林彪

对于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林彪元帅也是确实铭记在心,时时揣摩。这也才成就了解放战争中那个游刃有余、战无不胜的林彪元帅。

因为,从苏联疗伤归来的林彪并没有急着上战场,先是协助周总理和蒋介石谈判,前后持续了将近1年的时间。这就到了1943年7月,林彪还是没有上战场,他留在中央党校搞军事教育工作了。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才奔赴东北战场。

在这七年半的时间里,林彪一方面养伤,一方面充电,恶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军事知识,这才让他在解放战场上叱咤风云,纵横自如,成为最耀眼的战争明星。



林彪最终还是“物极必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总会有大悲大喜,有上浮下沉,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用狭隘和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动态问题,否则是很容易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但是,即便我们遭遇了挫折和打击,能像林彪元帅那样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也是为时不晚的。一个人的成就恰恰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纠正之中完成的。

毛主席的伟大和林彪元帅的机敏,其实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敬重的,也正是这样一对天衣无缝的革命搭档才最终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愿我们都能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和伟人的指引,向着更光明的方向,向前进,向前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