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革命,不知革命之艰辛
建立革命大业就像个人追求理想的过程一样,有顺势而为之的时候,也有遇到瓶颈暂时停滞的时候。
遇到艰难不得不停滞的时候,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才能在未来行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如果在挫折面前一味主观地、无限度地怀疑与低估自己的能力与力量,将这种悲观情绪无限制地蔓延开去,就会影响核心领导力,从而在信仰与追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渐无书,甚至走向溃败的深渊。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将为中华民族谋取最大的幸福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达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共产党成立之初,寄希望于能与国民党友好合作,共同出力,把中国人民从水深化热的生活带向美好的彼岸,这是共产党人的夙愿。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了历史上的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图片
1924年至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较为温和的和平共处时期,也就是常说的“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共两党,为了带着全民族走向新时代新生活,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与北伐战争齐头并进,成为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近代中国告别了旧军阀执政的北洋政府时代,迎来了以“三民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国民政府时代,从此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文化思潮都产生了根本性转变。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诠释他一贯追求的“三民主义”,开始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随着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不断纵深发展,1925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五卅运动,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以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参加了这场运动。从都市到乡镇,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呐喊。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掀起了全国的群众革命高潮,这两次运动也标志着国共合作进入到高潮。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1926年冬至1927年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国共合作貌似形势一片大好的状态下,如果能坚持国共合作,中华民族的振兴指日可待。然而,国民党似乎并不是真心实意要跟共产党合作下去的,为人民谋幸福、共同开创中国新气象并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跟共产党合作之初,国民党早就有自己的小算盘。处于国家执政党地位的国民党,就总是疑神疑鬼地认为共产党是要跟国民党分庭抗礼,是影响国民党执政的心腹大患,根本就不相信共产党一心只是为了人民谋福祉的政党。
温和革命的陈独秀先生
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西方帝国主义为了吞下中国这块肥肉,不惜跨海越洋伸过手来对中国横加干涉,而帝国主义伸过来的咸猪手,在国民党看来恰似刚想睡觉,就有人将枕头递过来般贴心惬意,于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贴了上去,打算借帝国主义的大刀篡夺革命领导权。
对于国民党为了撇开自己所做的一系列动作,处于发展初期的共产党,因为思想不够成熟,并没有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加之共产党内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占据了领导地位,面对国民党明目张胆地夺城掠池行为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使共产党逐渐失去了与国民党合作的主动权。
1926年,北伐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共产党积极参与其中。而在此期间国民党内原先采取的“联俄容共”方针发生动摇,国民政府内部就是否继续容纳共产党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随后国民政府内部由于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而分裂成由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与由汪精卫领导的武汉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一贯坚持反共立场,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地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汪精卫虽然最初主张容共政策,然而话音刚落就跟共产党发生了摩擦,并于7月15日在武汉召开会议,公开宣布停止与共产党的一切合作,将国共合作直接踩在了脚底,这就意味着“七一五”政变成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
随着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的政变,国共的第一次合作被迫匆匆地落下了帷幕。
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立刻公开对共产党下手,使尽各种手段残酷地镇压所有共产党的革命活动,集中一切反革命势力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开刀,宣布中国共产党为“非法”,加入共产党成为最大的“犯罪”。
白色恐怖
在白色恐怖环境下,短时间内党组织就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被打散,党员失去了跟党的联系,有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党员脱离了党组织,登报脱离党,低头向敌人忏悔,甚至有些带着敌人到处搜捕党员,残酷肆杀共产党员,惨状令人发指。
在国民党的暴行下,共产党员无端被捕、被杀害,人数急剧减少,从大革命高潮期的6万多人锐减到1万多人,共产党的许多优秀干部、群众运动的领袖,还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党外革命人士倒在血泊中。
面对国民党调转枪口冷血地杀害的一批批共产党人,共产党内弥漫着一片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国民党行为的越发残酷而越来越严重。
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之间的矛盾忽然进入到白热化程度,急剧恶化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共产党重新审时度势,跟着形势的发展立刻进行调整,同时对党的保密工作策略进行了初步调整,要求全党一切组织及全部活动由此前的公开及半公开迅速转入完全秘密状态。
油画:南昌起义
共产党被称兄道弟的国民党突如其来扬起的大刀搞懵圈了,但睿智的共产党员很快清醒过来,对国民党的无情进行了反击。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进入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为了纠正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重新制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督促和中国共产党内许多同志的要求下,中央临时政治局在汉口秘密召开了八七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共青团代表、军委代表和湖南、湖北代表,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的负责人,共22人。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上,毛主席作了重要发言
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他讲述了国共合作问题、农民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党的领导问题,同时指出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的要害问题,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毛主席认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重军事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主席在会议上阐述的这四个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后来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和农民土地革命的最初设想。
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因敌强我弱而受到重创。面对起义失利,毛主席审时度势,毅然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带着部队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毛会师井冈山,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千里征战,逐步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在井冈山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毛主席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创新,这样的措施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闻所未闻,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没有先例。
尽管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见成效,但是党内仍有部分人员没有看懂这是抗战时期实打实的步骤,仍然持续着悲观的心态。
1930年元旦,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林彪致信毛主席,陈述自己对当前革命前途的看法,对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缺乏信心,建议采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除此之外,林彪还问毛泽东肩上的红旗到底能扛多久?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悲观情绪。
林彪为什么会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了悲观的态度呢?由于大革命失败后红军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暴动的失利,使得林彪内心对革命的未来充满了疑虑。跟随朱德上井冈山不久之后,林彪的悲观情绪就开始流露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林彪经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让人丧气的话。
军事天才林彪的政治格局当时还不够
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林彪的言行在党和军队中无疑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但毛主席当时并未在意。在毛主席眼中,才20岁出头的林彪还是个“娃娃”,他曾对何长工说:“林彪的说法是小孩子之见。”
然而,读罢林彪的来信,毛主席意识到林彪的悲观与疑虑,实际上代表了一部分共产党员的消极思想。如何才能重振士气,坚定同志们的革命斗志?
夜不能寐的毛泽东忍不住披上外套,夹着烟卷,走出家门,站在大雪纷飞的苍穹下,片片雪花飘落在他的头发及外套上,他毫不在意。望着巍峨连绵的井冈山,毛泽东陷入深深的沉思与忧虑中。
过了许久身后传来贺子珍体贴的声音:“润之,雪越来越大了,咱们回屋去吧”。
他才发现即将临产的贺子珍就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陪伴着他。毛主席心疼极了:“子珍,你就要生产了,那么冷的天怎么跑出来了”。
“你累了一天了,不放心你。”妻子的理解与体贴,让毛主席感到十分温暖,他扶着贺子珍,在满天飞雪中慢慢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
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的消极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党全军,1930年1月5日,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毛主席秉烛夜书,洋洋洒洒写下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长信,阐明了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信中,毛主席除了对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具体的分析批评之外,更多的是深刻阐述他的“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战略思想。
在信的末尾,毛泽东这样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毛主席具有浪漫的诗人情怀,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中国革命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目的是要勉励林彪及其他疑虑重重的红军指战员振作精神,克服内心的悲观心理,激起他们对在农村创造大片红色割据局面的热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毛主席闲庭信步,却总能高瞻远瞩
毛主席在信中向林彪明确指出:“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就在于这一点。”
显然,毛主席给林彪的这一封回信的高度已经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他是从全党全军的高度去诠释与陈述的。
因此,毛主席在发给林彪这封信的时候,还请红四军政治部将这封信印发给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意图和期望。
这封信语调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而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其思想之深刻、观点之鲜明、文字之精妙,令人敬赞。
毛主席的自信是无法动摇的
毛主席还指出:“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他们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
毛主席认为这一思想的错误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油印了许多份,在全党全军中迅速地传阅起来。毛泽东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大局观,革命的未来方向可期,这一信息的传达大大地鼓舞了士气,部队一改之前的低落氛围,坚定了党领导广大军民为了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奋斗的决心与信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毛主席思想实践的果实
其实上井冈山之后,毛主席已经开始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一思想囊括于信中,是他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也从根本上解答了弥漫在共产党内部的低落情绪与怀疑态度。
毛主席之所以对革命必胜有着坚定的信念,不仅来源于他大量深入的理论钻研,而且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927年9月毛泽东初上井冈山的时候,军队仅剩1000余人,48匹战马。
在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毛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民心所向的改革,大大地激励了当地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主动参加红军的群众越来越多,到了1930年,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建立了10多块范围较大的革命农村根据地,红军部队发展到10多个军,7万多兵力。
真正的种子是信念
中国有句古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井冈山时期共产党所面对的状况,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当这一坚定的革命方向将无数人的意志链接起来时,胜利在握必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毛主席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善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创新引导中国革命的航向。
共产党这点曾经弱小的星星之火,在遭受国民党的重大打击挫败之后,经过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积极地对全党全军进行维护与发展,重振与重建了军队的士气与信念,共产党不断扩充的军队战斗力,正在以毛主席预料的方向砥砺前行,在中国大地上势不可挡地成长为燎原之势。
毛主席和林彪
而引发毛主席这篇旷世鸿文问世的林彪,却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真正意识到了毛主席的高屋建瓴和鞭辟入里。
1948年,党中央准备刊发毛主席这封伟大的书信的时候。林彪意识到近20年前的自己是多么的肤浅,才真正地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毛主席面前永远是一个娃娃,他为自己当初的幼稚和浅薄自惭形秽和无地自容。于是,他向中央提出,刊发这封伟大的书信时,能不能不提他的名字?
伟人的胸襟是何等宽广,气吞万里如虎,又如何会计较?毛主席亲自批示答应林彪的请求,为这段隐晦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谨以此文向永垂不朽的毛主席致敬!向艰苦卓越、为国为民的共产党人致敬!并号召大家学会用毛主席思想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