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5月4日,苗姓知名媒体人在个人社媒转发了某平台翻译、“搬运”的前U17国少主帅上村健一接受日媒FNN的专访文章(注:原文作者为河村忠德,现已全网删除)。其中在谈到不久前结束的U17亚洲杯时,上村健一称受到了外界的干预。
文章引用上村健一的叙述是这样的:他认为U17国少“具备出成绩的状态”,但首场比赛对沙特比赛被对手先进球后,球员无法掌控局势、最终输球。次战则“存在完全的现场干预情况”、作为主教练,上村健一“无法决定比赛的出场阵容,也无法决定比赛的战术等作战方式”。
这种现场干预,来自一名“管理者”,“由他来传达指示”。这些指示“涉及到足球协会高层的意见”,以及“各个方面的声音”,并要求他“把所有意见都听进去”。甚至,选拔参赛球员,上村健一也无法按自己的意愿来挑选。在球队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相关人员”,而这些人的影响无法忽视。
在回答与球员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不拒绝这些干预时,上村健一表示自己与球员的关系非常好,但同时认为球员应该也感觉到教练组中存在的问题,即中方与日方教练之间“并没有完全团结一致”。上村健一特别举例说明,有些中方教练越过他向球员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导致教练组内部存在无法沟通的情况发生。
关键是,在面对口口声声称尊重主教练想法、却经常拿出“上面这么要求”这把尚方宝剑的“管理者”时,上村健一只是感到“非常为难”而没有做出任何抗争。也正因此,在感慨自己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工作的同时,上村健一也懊恼自己没有顶住压力、坚持原则,承认自己缺乏将这些干预“顶回去”的强硬态度。
U17国少出局后,坊间进行了长时间的热议。其中多位知名媒体人(包括跟队西征的记者)认为上村健一要负主要责任,包括热身赛的安排(数量和质量等)、训练水平低、排兵布阵乱点鸳鸯谱、缺乏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至于与热身赛和预选赛时表现“判若两队”,那是因为之前的比赛水平低,到了真正的大赛就原形毕露。
但现在看来,一切皆事出有因,并且不一定就是上述媒体人给出的结论那么简单。
回顾比赛,国少一改此前热身赛和预选赛时的打法,出现了大量的长传冲吊、后场大脚开球等的情况。不但球迷看得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就连随队出征的宋凯都感到非常意外,并在第2轮输给乌兹别克斯坦后连夜召开的总结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实事求是地说,上村健一应该是认定首战失利确实是球队的原因,包括自己的责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已经对输球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只要修正那些问题,从第2场比赛开始“还是完全能够应对的”。但文章披露,第2场比赛(包括第3场)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
有时候,做好一件事真的很难啊!
给钱就能被选上(进入职业队甚至是青训)、给钱就能上场甚至打上主力,这不是多年前(来?)中国足球的一个个曾经被无数次调侃的“梗”吗?不管是12、3岁还是8、9岁,甚至只是中小学的校园比赛,“在球队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相关人员’,而这些人的影响无法忽视”,这不正是我们身边发生过、并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试想,连出场阵容和战术打法、甚至连选拔球员都无法做主,还要这主教练干嘛呢?这样的主教练,还能指挥球队打好比赛吗?
当中方教练将自己(失败的)经验传授给球员、并要求球员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训练和比赛,甚至是跑位、传球方式时,球队打的不就是老球迷曾经和经常看到过的“中国式足球”了吗?
当“上面”都干预、还允许和默认球队的中方教练也这么做时,为什么不想一想,既花钱又费时费力聘请日本教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就苗知名的转发文章谈看法,是就事论事,并不意味着认同该日媒的文章完全属实。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属实,问题就很严重了。抛开原文评论中日方球迷诸如“难怪中国足球搞不好”等的议论外,管理部门应该进行的反思就太多了。
至少,像前段时间(U17亚洲杯结束前后)球迷说的那样,对“中方教练”的考虑应该非常慎重。既然请了外籍教练,就应该真正放权,管理部门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做好后勤服务,包括为教练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不是过多的干预。
主人略感欣慰的是,虽然4月份就结束了与足协的合同,但据最新消息,上村健一已出任广州某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和一线队主教练,在此祝福、也真心希望他能够继续为中国足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日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转载!图片主要是来自今日免费图片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