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订阅此号的人,都是社会主义优质接班人。欢迎关注暴走的历史菌。
国家富强,人民虽然不富裕,但也还可以。而在七八十年前,那时的中国还前途未卜。对于海外华侨来说,也是忧心忡忡。
陈嘉庚先生,1874年出生,厦门集美人,是著名的海外华侨领袖、实业家和教育家。在近代以来,福建和广东人为了生存经常要去下南洋谋生,也就形成了东南亚华侨,而陈嘉庚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1890年,16岁的陈嘉庚远渡新加坡,在父亲的米店当学徒。人到中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此外,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
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陈嘉庚却不同,他要做的是实业救国。1910年,36岁的陈嘉庚就参加同盟会支援革命,成为革命在海外最大的华侨力量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改变被列强欺压的命运。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陈嘉庚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在1921年决定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厦大至今仍为中国顶尖学府。此外还在今厦门集美创办从幼儿园到专科的完整教育体系,又资助福建省内70余所中小学,推动闽南地区教育普及。所以陈先生又是个教育家。
抗战爆发后,陈先生组织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累计筹款超3亿元(法币),占华侨捐款总额的40%以上。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辈华侨虽远在南洋,更应当竭尽全力支持抗战。”而在汪精卫叛变后,公开谴责汪精卫,并呼吁团结抗日,极大鼓舞了海内外同胞的抗战决心。
然而,当时中国是农业国, 日本是工业国。他在抗战时代就对中国的命运非常担忧。而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国民党蒋氏政权和革命中心延安。
当时的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什么样?不排除国军在抗战初期的英勇表现,但更多的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奉行投降主义。国民党贪污成风,土豪劣绅欺压老百姓,赌场、妓院等灰色场所全国遍布。
陈嘉庚在重庆
最令陈嘉庚失望的是,重庆政府的接待。1940年2月,陈嘉庚抵达重庆。蒋介石亲自出席并致辞,宴请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宴会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陈列的酒水全是名贵洋酒。而权贵们个个时装名表,夫人们珠光宝气。但他在街头却看见了难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对比,令陈先生失望透顶。
他私下哀叹:“那些国民党中央委员大多身居要职,但他们却公然假公济私,生活充满奢靡之风。中国的救星到底在哪里?国家的前途堪忧啊!”
这时,周先生(伍豪)谈了一个下午,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去延安访问。于是他来了。
当老蒋知道他想去延安时,为了让他放弃,甚至出可以授予陈嘉庚"国民革命军上将"的军衔。而平型关大捷,令陈嘉庚决定必须去延安。但戴笠对他全程监视。
1940年3月底,经过七天颠簸的山路跋涉,陈嘉庚终于抵达延安。延安和重庆是两个极端。重庆奢靡,延安贫穷。有五件事令他震惊。
第一,老蒋住别墅,警卫24小时保护;毛爷爷住窑洞,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军装,脚上是一双磨破的布鞋,至没有警卫。
第二,简单的欢迎宴。陈嘉庚被邀请到毛泽东的窑洞共进晚餐。只有两菜一汤:一碗炒白菜,一碗豆腐,一盆鸡汤。毛解释说,这只鸡是邻居大娘特意送来招待客人的。在对比下重庆夜宴?
第三,一位八路军团长帮助老农打谷子,这是常规工作。而国军将领穿金戴银,欺压老百姓。
第四,延安的教学。陕北公学就在窑洞里,学生自己种菜、打水、做饭。
第五,边区实行严格的廉政制度,任何浪费和贪污都会受到严惩。
在延安的这些日子里,陈嘉庚亲眼目睹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从此,他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而非重庆。他说:“中国有希望了!中国的未来在延安!”
1949年9月17日,陈嘉庚先生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合影
抗战胜利后,老蒋发动内战。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他呼吁和平建国。
1949年,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后来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团结海外华侨支持祖国建设。
陈嘉庚以实业积累财富,却将毕生所得倾注于救国与教育,践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他的贡献跨越政治、经济、教育多维度,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更塑造了华侨爱国爱乡的典范形象。
1961年,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陈老,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临终也没能看到祖国统一。至今已经有64年。毛爷爷曾评价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永远缅怀陈嘉庚老先生,他是民族的功臣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