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报道,现实让蒙古深刻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拓展稳定的贸易通道,成为蒙古国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随着甘—嘎铁路项目的实施,中蒙将继续开通满都拉—杭吉、策克—西伯库伦、珠恩嘎达布其—毕其格图等跨境铁路项目,助力蒙古完成“三纵一横”铁路网络目标,并实现与中国、俄罗斯两国铁路网的更好联通。可以预见,随着中蒙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未来,两国间将开启更多“致富路”。
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在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间隙,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对媒体说:“天然气管道第二条线路正在探讨当中,已经达成了一致,就是说,项目会落地。关键是走哪条线。”张汉晖指出,其中一条路线方案是修建一条通过蒙古国的天然气管道,第二条则不需要过境蒙古。
蒙古科学院院长索德诺姆桑布·登贝尔勒表示,蒙古国与中俄没有任何矛盾。然而,蒙古国这个时候表态,恐怕已经“赶不上趟”。我国改道“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天然气管道有三大原因,首先,蒙古近年频繁向美日等域外国家示好,试图通过“第三邻国”策略对冲中俄影响力。其次,绕开蒙古国,也符合我国的战略安全考量。最后,绕过蒙古国可节省过境费用,有利于我国降低天然气进口成本。
彭博社援引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的话报道:“蒙古国政府还计划坚持与中国和俄罗斯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开展三方谈判,该大型天然气管道项目因价格谈判陷入僵局。如果能够达成协议,蒙古国有意继续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是俄罗斯经蒙古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项目,设计年输送能力达50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公司2020年启动该项目的可行性评估。2022年初启动“东方联盟”输气管道的勘测和设计工作。该管道将穿越蒙古境内,并将作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延续。
管道铺设(资料图)
当前,处于对能源安全和能源贸易的多重考虑,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已经逐渐迈入顶峰阶段,受制于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国家对俄能源脱钩已是板上钉钉,俄罗斯因欧洲市场萎缩,急需扩大对华出口。可以预见的是,中俄能源合作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因此扩建扩容中俄油气输送通道势在必行。而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在逐年上升,3年前俄罗斯已经超越沙特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供应伙伴,中国进口天然气约40%来自俄罗斯,尽管我国仍然坚持多元化的能源贸易道路,避免依赖单一国家。
中国大使的这番话背后,是中国在能源外交上日益自信从容的态度。实际上,中国早已与卡塔尔签订了长达27年的天然气供应合同,同时还积极拓展与中亚、中东、非洲等多地区的能源合作。这为中国在与任何单一能源供应国谈判时都提供了充足底气。这种底气不仅来自多元化的供应渠道,更源于中国对自身能源需求的清醒认识。中国不再是那个来者不拒的能源市场,而是能够精打细算、权衡利弊的理性买家。当俄罗斯试图以能源为筹码绑定中国时,却发现中国已经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
蒙古国(资料图)
从压力阀门到智能控制系统,中俄能源合作正从“买卖关系”转向“技术共研”——正在筹建的能源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摆明车马要啃下极地管道焊接、超低温材料这些硬骨头。这种转变比多修两条管道更有杀伤力,它意味着未来全球能源规则的制定,中国有了叫板的筹码。表面看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卡壳,深层却是中国对能源安全的重新定义——从“保供应”转向“控节奏”,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