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中国男篮在新加坡一个现在几乎被人遗忘的平台,拿了几个冠军,推开一扇小小的窗口,上演了一段篮球外交的传奇故事。
那个平台,就是鱼尾狮杯。
缘起
鱼尾狮(Merlion)是新加坡华人林浪新为旅游标志设计的形象,1966年被新加坡旅游局注册为商标。新加坡篮球不是第一个创办鱼尾狮杯国际邀请赛的,足球喝了头汤,目的简单明了接地气:搞钱。
1982年,马来西亚把新加坡踢出了他们的金杯赛,新加坡足总本来就入不敷出,不能踢大马金杯赛,少了差不多四十万新元的门票(当时新元和美金汇率是2.1比1),面临崩盘。新加坡足协咬咬牙,决定自己办一个国际邀请赛,赚点门票钱。
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正需要走向亚洲、走向世界。1959年,新加坡自治,1965年,他们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迫切地希望得到亚洲乃至世界的重新认识,他们成立了一个旅游局,在世界各地花钱做广告,试图扩大新加坡的影响力。
体育外交,也是当时新加坡的一条思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足协就从旅游局那儿拉到了赞助,办了鱼尾狮杯足球赛。
鱼尾狮杯足球赛首届很不顺利,门票收入不到18万新元,算来算去居然还有赤字。但事已至此,新加坡足协只能一条路走到黑,1983年继续举办第二届。也许是否极泰来,这一次,因为两个原因,新加坡足协终于赚钱了。
第一,中国足球队接受了邀请,顿时比赛的赞助商热情大增,7个机构联合赞助了40万新元;
第二,新加坡杀入四强后,半决赛打中国,当时新加坡的亚洲球王芬迪阿末从荷兰临时回归参赛,并且在半决赛上半场第17分钟吊射入网,率领新加坡1比0击败中国,晋级决赛。尽管在决赛中新加坡输给澳大利亚,但能击败当时强大的中国足球队,让新加坡球迷喜极而泣。
一时间,新加坡足球氛围火热,新足协名利双收。
芬迪阿末,早年和家人一起卖椰浆饭,后来在东南亚踢出名气,1983年加盟荷兰格罗宁根,踢了2个赛季,36场进了11个球,新加坡传奇球王
有了新足协珠玉在前,新篮协也在1983年就开始筹办鱼尾狮杯,首届定在1984年,同样目的简单明了接地气:搞钱。
新足协是赚得多花得多,新篮协花得倒是不多,但完全没得赚。新加坡篮球自身实力差,之前有一个国际篮球赛事“篮球节”,属于低档次球队的自娱自乐,参赛球队最强的是日本松下电器队和韩国银行队,其中日本松下电器几乎年年拿冠军,所以愿意看“篮球节”的球迷越来越少,既拉不到赞助又卖不出门票。
想搞钱,就要先画饼。
新篮协喊出口号,把鱼尾狮杯办成竞争力强的国际级赛事,邀请欧洲、美国的球队和亚洲的顶级强队,于是从旅游局得到了14万新元的赞助,其中4万是制作金杯;又从花莎尼有限公司那儿得到5万新元的赞助。
这些钱还不够,怎么办?
不过要办比赛但面子不能丢,鱼尾狮杯的奖杯是用4万多元新元在海外定制的,杯上面部分鱼尾狮标志是由纯金制成
开源节流,新篮协首先想到了节流,鱼尾狮杯不设奖金,没有出场费,只包来回机票和食宿。就算如此,欧美国家球队的来回机票钱也不少,于是新篮协又将目光投向马来西亚。当时大马每年8、9月份会举办篮球赛,邀请一些欧美国家的球队,于是新篮协向马来西亚篮协求助,让参加大马邀请赛的欧美球队顺道来一下新加坡,机票钱双方共摊。
于是,鱼尾狮杯率先定下的是欧美“强队”,分别是美国南犹他州大学队、新西兰国家队、西班牙马德里队、苏联格鲁吉亚队和澳洲联赛冠军堪培拉队。
但下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有了欧美“强队”,亚洲顶级队伍该怎么选呢?
尽管当时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的一员,但地方小,还没有开始大搞基建,他们唯一能举办篮球赛的场所只有繁华世界体育馆。这座室内球馆又老又破,只要下大雨就会漏水,无法通过正规国际赛事的审核,只能办邀请赛打擦边球,因此有条件的强队都不愿意来。鱼尾狮杯赛前,新篮协的会长还特地和各支球队打招呼,“尽量少扣篮,架子容易坏”。
举办鱼尾狮杯的球馆繁华世界体育馆破旧不堪
加上当时亚洲篮球赛事很繁杂,泰国有太子杯,台湾省有威廉·琼斯杯,马来西亚一年也举办好几项邀请赛,新加坡的鱼尾狮杯既没有传统,也不发奖金,邀请亚洲对手频繁翻船,一度让旅游局大发雷霆,公开说要取消赞助。
新篮协想邀请韩国男篮,被拒绝了,转而求其次,想请韩国联赛的强队三星队,又被拒绝了,只能继续邀请日本松下电器和韩国银行,再加上新加坡、马来西亚国家队。这几支球队的实力,想和欧美球队抗衡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新篮协思来想去,能不计较出场费,又是亚洲顶级球队的,其实只有一个选择了——
中国男篮。
开端
可是,中国男篮不是好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体育外交的黄金时期,乒乓球外交是小球推动大球,足球、篮球也不遑多让。中国男篮经常出国打邀请赛,也在国内举办了一些国际级的友谊赛。比赛多,行程紧,忙都忙不过来。
因此,参加亚洲非正式赛事的要么是国家青年队,要么就是八一、北京队。比如马健,1988年代表青年队打了印尼“独立杯”篮球邀请赛,才被UCLA的教练看中,数年后去了NCAA的犹他大学。
为了能请来正牌的中国国家队,新篮协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先通过私人关系找了时任中国篮协会长的牟作云,请他出面撮合,又通过官方,以新加坡成立(自治)25周年的名义,希望中国男篮支持配合。
多管齐下,中国男篮同意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尽量以奥运原班人马参加鱼尾狮杯。
新加坡媒体登出首届鱼尾狮杯中国代表队名单
新篮协顿时发现钱不是问题了,敲定中国男篮加盟后,新篮协推出了名誉券,差不多就是内场座,200新元一张,比之前相似的赛事高了8倍,但一天就卖了200张。
这还不够,新篮协搞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操作,他们在鱼尾狮杯期间摆了150桌酒席,搞一个千人慈善赞助,大家先吃吃喝喝,然后再有钱没钱多少掏点钱。原来办这届鱼尾狮杯差不多要30万,只剩10万的缺口,这次大办酒席直接就赚了超过10万块,等于还没算门票,新篮协已经赚钱了。
至此,新篮协已完成他们的搞钱大计,但能不能让球迷满意,就看中国男篮了。
1984年8月28日,中国男篮抵达新加坡,几乎是奥运全班人马,只有郭永林、匡鲁彬因为年龄问题退出,顶上的是辽宁省队球员张学雷、沙国利。最终的名单是王海波、吕锦清、黄云龙、张学雷、沙国利、宋涛、李亚光、孙凤武、王立彬、刘建立、胡章保、张斌。主教练钱澄海转任领队,助教吕长新暂任主教练。
鱼尾狮杯分成AB组,各5支球队,前两名晋级四强。中国男篮与美国队、韩国、新加坡和新西兰分在A组,其中中国、美国是种子队。基于美国篮球的强大实力,赛前所有人预测中美将携手出线,而中国男篮能不能头名出线,都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但没有人想到,小组赛的第一场,中美对决,中国队赢得酣畅淋漓。
因为南犹他州大学队是支水货球队。由于对美国队不了解,也许是太想赢了。一开始说是领队的钱澄海,比赛时回到主教练的席位。几次叫暂停、布置战术,钱澄海都是亲力亲为。
但南犹他州大学队的草台班子属性,从赛前互送T恤就展露无遗,他们送给中国球员的T恤全是缩小版,穿在身上连肚脐眼都遮不住,场边的新加坡球迷乐不可支。笑声延续到比赛中,眼瞅着中国男篮一顿砍瓜切菜,美国教练在场边面红耳赤,走来走去,叫了一个暂停,想了半天不知道说什么,最后干脆对球员灵魂拷问:“我们该怎么办?”
不是每一支欧美强队都是水货,A组最后一场,中国队遇到劲敌,澳洲堪培拉队有三名国家队球员,算小半支国家队。由于双方打其他球队都是大比分获胜,中国和澳洲的对决被视为提前到来的决赛,比赛过程确实也很焦灼。
钱澄海一开始想试试阵容,摆出小个阵容,让当时只有19岁的宋涛打中锋,效果一般,无奈换上2米17的胡章保。直到最后时刻中国男篮连续命中,以85-74击败堪培拉,双方携手晋级四强。再加上B组的苏联、西班牙,中国男篮成了亚洲独苗。
这一战有两个收获,第一,中国男篮全力以赴,能打不可一世的欧美强队;第二,新加坡球迷对中国男篮的喜爱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半决赛的门票供不应求,大量支持中国男篮又不能进场的球迷骂骂咧咧,只能在场外游荡,看看有没有人退票,或者趁人不注意混进去。
一和二联合起来,才有了接下来的两场胜利。
半决赛,中国男篮打苏联格鲁吉亚队,上半场顺风顺水,拿了54分,其中罚进了18球,占了三分之一。然而下半场风云突变,苏联疯狂反扑,中国男篮却束手束脚,一度让苏联队89比87反超两分,但新加坡球迷的疯狂呐喊,加上黄云龙、王立彬爆发,以及苏联队37岁的老将毕查斯维力被罚下时极为愤怒,冲过去想打裁判,被吹技术犯规,中国男篮获得两个宝贵的罚球,最终避免败走麦城,97-93险胜苏联。
如果说中国队在A组最后一场打澳大利亚和半决赛碰苏联格鲁吉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决赛打西班牙马德里,就是以智取胜。
沙国利与西班牙球员争抢篮板
决赛与半决赛打了一个颠倒,上半场中国男篮32-39落后7分,诸多老将发挥失常,钱澄海祭出奇兵,张学雷、沙国利两人上场,虽然他们是国家队新人,但敢打敢拼,下半场挽回局面,一度反超了10分,直到最后49秒,中国队71-70领先1分,手握球权。
按照当时国际篮联的规则,犯规到一定次数后,被犯规球员可以选择发界外球或者罚球。最后49秒,西班牙两次犯规,但钱澄海大手一挥,中国球员都选择发界外球而不是罚球,依靠出色的控球能力,惊险获胜。
新加坡媒体用自黑球馆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场景,“全场球迷的欢呼声震耳欲聋,我却担心老迈的繁华世界体育馆能不能撑住,屋顶会不会被震到掉下来砸破我们的头”。
首届鱼尾狮杯篮球赛,新加坡和中国男篮可谓皆大欢喜,到了离别的那一天,新加坡篮协的领导按耐不住,紧紧握着钱澄海的手问:“明年你们还来吗?”
钱澄海说:“只要你们办,我们就还来,全部都来。”
但双方又意犹未尽。
孙凤武跃起投篮
钱澄海对比赛的过程不满意,认为王立彬没有发挥出国家队头牌的实力,“不够硬朗”,回去还得练。
新加坡是觉得搭了个台子不能只请别人唱戏,需要一点参与感。他们想了两招,一是借兵,先让新加坡的亚电队出手,邀请八一队的国手穆铁柱和黄云龙临时加盟两个月,开出的月薪是2000新元,虽然球员同意球队也同意,但八一球员有其特殊性,办理手续需要层层审批,时间不够。
直到1991年之后,新加坡才得偿所愿,以俱乐部的名义先后邀请了陈正昊、张学雷和孙凤武,后来陈正昊、张学雷都入籍了新加坡,成为他们的国手。
二是借将。新加坡男篮想找一位新主教练,但外籍教练水土不服,找来找去只能求助中国男篮,借着鱼尾狮杯结下的情谊,新篮协就开了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男篮陆陆续续向亚洲、非洲输出了不少教练,而且都是是国字号教练,比如这一次鱼尾狮杯中国队名义上的主教练吕长新,上世纪60年代就去过缅甸“支教”。
新加坡有需要,钱澄海向体委打了一个报告,派来上海篮球名宿邵冠群,从1985年4月到1986年4月,担任新加坡男女篮总教练一年。
1985年,邵冠群前往新加坡“支教”,图为大赛前邵冠群与新加坡国家队合影
合同结束后,邵冠群回到上海,他的一位女弟子找上了门,希望恩师能给她6岁的儿子做做篮球培训,邵冠群欣然同意,每周两次,给孩子当了半年的启蒙导师。
这个孩子,叫姚明。
跌宕
首届鱼尾狮杯篮球赛大获成功,新加坡篮协马不停蹄筹办第二届。
有了钱澄海的承诺,这一次招商非常顺利,除了旅游局和花莎尼公司继续买单,又有其他新加坡企业纷纷出资。开幕式更是请来了时任贸工部兼国防部政务部长的李显龙主持开球。
新篮协本来只想换掉水货美国队,然后沿用前一年的剧本,但苏联不答应,他们换掉格鲁吉亚,派出联赛前四常客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斯巴达队,这支球队有7人身高超过2米,平均年龄差不多20岁,当时在联赛中仅次于莫斯科中央陆军。
中国男篮先去了马来西亚打了吉隆坡邀请赛,然后提前赶赴新加坡。教练组没动,但球员和前一年有了细微变动,换掉了王海波、沙国利,取而代之的是张勇军、闵鹿蕾。最终的名单是吕锦清、黄云龙、张学雷、闵鹿蕾、宋涛、李亚光、孙凤武、王立彬、刘建利、张斌、胡章保、张勇军。
马来西亚想抢一抢中国队的风头,他们特地邀请了两名黑人外援,签了半年期的合同,月薪2000美金,在当时算得上大手笔。马来西亚在决赛圈的确爆出冷门,击败南斯拉夫博斯达队。导致南斯拉夫又输给苏联后发现不可能进决赛,两名球员放弃剩下的比赛,直接坐飞机回家休假了。
但要和实力最为强劲的苏联斯巴达对抗,只有中国男篮。6支球队进入决赛圈,中国男篮和苏联斯巴达在前四场全胜。
1985年9月15日,鱼尾狮杯第二届决赛,中国男篮VS苏联斯巴达。
苏联人蛮横,场外蛮横,场内也蛮横。认为他们前一年输掉半决赛都是裁判拉偏架,于是提出各种要求,其中一点最为奇葩——作为主办方,新加坡篮协不准派出裁判吹罚比赛。苏联人说这是国际篮联的规则,新篮协大为不解,追问是哪一章哪一条,结果列宁格勒斯巴达队的主教练就是不回答。
决赛中,苏联队一度落后,他们立刻就上了肘子,给中国男篮好好上了一堂“对抗”的课。黄云龙在突破时被苏联球员卡钦科夫击中下颌,嘴角流血,门牙都差点被打掉,当时黄云龙怒从心中起,差一点扑过去就要打架,幸好被队友拉住。
苏联人的所作所为引发全场新加坡球迷的怒火,纸团、果屑如雨般扔向苏联队的替补席。
1985年鱼尾狮杯决赛,闵鹿蕾拦截苏联球员
抛开这些不谈,比赛质量其实很高,这场球中国男篮发挥得相当不错,钱澄海开局变阵,用了黄云龙、宋涛、张学雷、闵鹿蕾和王立彬做首发,以高打高,这套当时中国男篮没有用过的怪阵,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半场43-38领先5分。
但苏联人不停地上对抗,中国男篮的体能出现问题,下半场苏联队反超比分,一度以64-57领先7分。危急关头,孙凤武连续投中三个三分,将分差缩小到一分。
苏联人也输不起,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大,一肘子接一肘子。
还剩28秒,中国队落后2分,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进加时,体力已经耗尽的中国男篮赢不了,孙凤武只能冒险三分线外出手,但这一次球偏出了。70-75,中国男篮不敌苏联斯巴达。
1985年鱼尾狮杯决赛,王立彬背靠苏联球员,接队友传球
中国男篮在决赛失利,给鱼尾狮杯蒙上了一层阴影。
1986年,东南亚遭遇金融危机,鱼尾狮杯能拿到的赞助只有前一年的一半,新篮协想了各种办法都凑不到钱,加上中国男篮要准备汉城亚运会不能前来参赛,无奈之下停办一期。
1987年,新篮协好不容易凑齐赞助费,鱼尾狮杯再次启动,但由于时间上有了冲突,鱼尾狮杯期间,中国男篮早早就约好了要去欧洲访问,新篮协只能退而求其次,邀请了1986年中国的冠军球队八一参赛。
这支八一队有一位新加坡人的老熟人,穆铁柱。1977年,中国男篮第一次去新加坡打友谊赛,穆铁柱就是头牌。八一抵达新加坡时,来了很多粉丝和穆铁柱合影。这届鱼尾狮杯,穆铁柱是最高的球员,2米28,最矮的是新加坡国手钟有生,身高1米68,两人特地合了张影。
2米28的穆铁柱与1米68的钟有生合影
其实穆铁柱在1987年已经37岁,退役担任教练,但为了不让新加坡球迷失望,穆铁柱又重新回到球队。八一还从南京部队找来张子凯、杨学增、胡章保和姜悦光,加上刘胜、李明辉、马跃南、匡鲁彬、马占福、朱宝安,组成了这支征战鱼尾狮杯的球队。
即便如此,八一队的实力与巅峰期相差甚远。这一年正是他们新老更替的一年,匡鲁彬打完鱼尾狮杯也退役了。
小组赛,八一和南斯拉夫斯默尔特分在了A组,双方前不久刚在四川的一项邀请赛中碰过面,八一打了两场都输了,但这一次小组赛交手,有了张子凯等人的加入,八一居然爆冷95-87击败南斯拉夫。
可惜好的开局没有迎来好的结尾,八一先在半决赛中输给卫冕冠军苏联斯巴达,又在三四名争夺中再遇南斯拉夫,78-91输了13分。
新篮协对八一这两场败战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本来对决赛门票寄予厚望,但球迷是冲着八一来的,苏联和西德的决赛无人问津,而三四名争夺又是小组赛的复刻,球票收入同样也不算理想。
新篮协最后算了算账还能保持盈余,但他们隐约有了一个想法,鱼尾狮杯不能全部依赖中国男篮,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若是自己没有呢?
那就从中国引援吧。
融合
1990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新加坡就互设商务代表处,但基于历史原因,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之后,新加坡从中国引进篮球明星,就有了新办法,无需事事通告中国篮协。
1991年4月,新加坡丹戎巴葛队来了一个上海年轻人。
陈正昊,前上海队主力前锋,彼时24岁,身高1米95,曾入选1987中国青年队并担任队长(那届比赛的第九名曾是中国青年男篮在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陈正昊是球队第二号得分手),从1987年开始多次参加国家队集训,但由于伤病较多,除了1989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外,没有打过其他正式的成年国际比赛。1991年1月,陈正昊再一次入选国家队集训名单,可惜因为伤病没能报到。
因为打球老受伤,到了新加坡也是如此,陈正昊都有点迷信了,觉得名字犯了忌讳,通过翻书算笔画,改了一段时间的名字,叫陈政皓。
右三为陈正昊,可惜以后没进大名单
没错就是这位陈正昊
而陈正昊来丹戎巴葛队,也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新加坡篮总名誉会长、应信荣公司老板蔡敷义以招工的名义聘请陈正昊,让他在“工作之余”加入丹戎巴葛队参赛。
当时新加坡的另一支球队通淮队,也用了同样的方式请了两名黑龙江球员,一位是刘智伟,另一位是纪志新。这两位球员都没有入选过国家队,纪志新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竞赛管理中心主任,2001年先做了几个月的中国男篮领队,又改任中国女篮领队。
陈正昊在新加坡很快就受到球迷追捧,人品好打球帅,率领丹戎巴葛大杀四方,很多和他打过球的对手也很喜欢他,当时泰国有家俱乐部还想租借他,理由是“队内核心球员点名要陈正昊”。
新加坡篮协有了一个疯狂的计划,除了请陈正昊代表新加坡打鱼尾狮杯,他们还想从中国租借两位球员。本来双方关系越来越好,沟通流畅,这一次发了函却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篮协的回复。无奈之下,新篮协向美国求助,一口气引进了三黑一白四名外援,“要给中国男篮制造点麻烦”。
与此同时,新一届中国男篮在主教练蒋兴权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
1988、1989年的鱼尾狮杯,中国男篮都打进决赛,只拿到亚军,1988年是张卫平以钱澄海助教的身份带队,决赛输给美国业余联赛冠军队布鲁斯特;1989年是孙邦带队,决赛输给苏联基辅队(现乌克兰基辅)。1990年,新篮协为了全心筹办女篮亚锦赛,鱼尾狮杯暂停了一年。
1991年鱼尾狮杯,单涛正在哎哟卧槽
中国男篮从孙邦上任开始逐渐年轻化,到1991年,很多新加坡球迷熟悉的中国球员要么退役要么淡出国家队,那几年在亚洲颇受欢迎的王非,因为要给年轻人让位,没有随队前往鱼尾狮杯,在亚运会和亚锦赛有出色发挥的马健,也因为右腿受伤缺席。当时还有记者问蒋兴权,“马健缺席会不会有很大影响”?
蒋兴权手一挥,“没有事儿,马健在不在,我们的阵容深度都够了”。
没有马健,中国男篮还有11名球员,分别是欧阳贵景、郑武、阿的江、王治单、李春江、吴庆龙、孙武、巩晓彬、张勇军、单涛、孙军。
令新加坡球迷遗憾的是,他们没能看到新中巅峰对决,反而看到了一场新加坡“兵变”。
新加坡队以4名美国外援加上陈正昊和8名本土球员组成,主教练是美国人赖特,两名新加坡助教希望赖特多用用本土球员,为接下来的东南亚运会做准备,但赖特不管不顾,在比赛中只信任陈正昊和4名外援,本土球员完全没有上场时间。陈正昊发挥出色,大家心服口服,但外援打球很独还搞小团队,引发本土球员不满,再加上新加坡一场不胜,矛盾逐渐激化。
小组赛最后一场,半场时本土助教、球员彻底爆发,发起“兵变”离开球馆,尽管在新篮协的劝导下,助教和球员回到球馆,但本土球员拒绝上场。这就导致外援中锋布朗犯满离场后,新加坡队有三分多钟只能派出4名球员打球。直到比赛还剩最后2分钟,球迷群情激昂,本土球员才勉强披挂上阵,场上凑足了5个人。
打完这场球,赖特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带着3名外援离开球队。最后的排名赛,陈正昊虽然轰下44分,但新加坡仍然输给中国香港队,排名倒数第一。
此时,新篮协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洋人不可靠”。
与新加坡男篮一地鸡毛相比,中国男篮先抑后扬,再一次让新加坡球迷喊破了喉咙。其实这一届鱼尾狮杯的整体实力非常强,两支苏联球队,一支是基辅队,一支是斯巴达队,都是实力强劲的老熟人;而美国世界篮球明星队之前在欧洲打巡回赛,几乎不败,被视为本届冠军的大热门。
张勇军在鱼尾狮杯决赛中突破苏联球员
小组赛,中国男篮险些翻船,先输斯巴达,最后一场打澳洲苍鹰,要是输球就无缘半决赛。比赛很艰难,王志单、欧阳贵景、巩晓彬和张勇军先后犯满离场,孙军此役拿到全队最高的17分,但收尾的仍然是老将。最后5秒,孙凤武跳投命中,中国队才以81-79险胜苍鹰,跻身四强。
半决赛,中国队大战美国队,全场比分焦灼,美国队内线优势明显,只要巩晓彬下场,他们就能强吃欧阳贵景,好在中国队三分线外不手软,李春江、孙凤武连续投中三分球。40分钟的比赛,双方打成99平。到了加时赛,中国男篮在新加坡球迷的助威声中气势如虹,最终115-109打垮美国队。
决赛,中国男篮碰到的是老冤家斯巴达,但和小组赛相比,中国男篮完全改变打法,阿的江穿针引线,李春江、张勇军、吴庆龙、巩晓彬等人万箭齐发,一度领先了20多分。尤其是张勇军,打美国那一场因伤缺席,决赛卯足了劲,斯巴达队越打越乱,最终中国男篮90-74击败斯巴达,第二次捧起鱼尾狮杯。
看完决赛,新篮协在“洋人不可靠”的判断之外,又有了一个新判断,要更多地引进中国球员。
其实,新加坡引进陈正昊,算是“买一赠一”,就在1991年,蔡老板出资在香港给陈正昊举办婚礼,女方凌光,也来自上海,是中国女篮的主力。婚后,凌光来到新加坡,加盟了当地的一支女篮球队。
陈正昊与妻子凌光都来自上海
这还不够。
1992年鱼尾狮杯,新加坡队又多了一个中国男篮的球员,张学雷。1988年,张学雷从国家队退役,专心为辽宁打球,在国内拿到“四冠王”。彼时国内还没有职业联赛,赛程很不人性化,通常集中短时间打完,一天要打两场球。尤其到了1992年,辽宁好用一点的大个子只有吴乃群和张学雷,张学雷不得不打中锋,还歇不了。
人累钱少,体制内的出路又不多,张学雷就想出国换换环境,接过新加坡递过来的橄榄枝。一开始张学雷以为只是打打篮总杯这样的比赛,结果一下飞机就被要求打鱼尾狮杯,搞得张学雷很头疼,“太累了,怕状态不好”。
张学雷与陈正昊为鱼尾狮杯训练
除了张学雷,新加坡还邀请了孙凤武。这一年,孙凤武宣布退役,作为当时亚洲最有名的后卫之一,东南亚多个国家希望邀请他去当教练,新加坡最有诚意,他们希望孙凤武担任教练的同时,还能打一打鱼尾狮杯。
江苏体委为孙凤武开了绿灯,蹊跷的是,中国篮协罕见地卡了孙凤武的退役合同,时任篮协秘书长的杨伯镛说要“研究研究”,于是鱼尾狮杯举办期间,孙凤武还留在国内。直到1993年,孙凤武才前往新加坡当教练,1994年客串球员,为新加坡打了鱼尾狮杯。
中国篮协在1992年鱼尾狮杯期间突然发函,谴责新篮协不按照国际惯例补偿转会费就让张学雷打鱼尾狮杯,违反了国际篮联的章程。这让新篮协措手不及,他们很委屈,因为鱼尾狮杯不是正式的国际赛事,而且张学雷赴新,得到他所在的鞍钢、辽宁省体委和国家体委的同意和批准,中国篮协没有资格干预。
原因也不复杂,中国体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处于改革的阵痛期,国内没有职业联赛,国家体委、地方体委又没钱,一些出色运动员就会选择退役,然后前往其他国家捞金。对地方体委来说,都是自家培养的孩子,只要愿意回来打全运会,在不在国内无所谓。就像陈正昊、凌光,1991年就去了新加坡,但1993年全运会,他们又都回来了。打完全运会,陈正昊和凌光才在新加坡入籍。
在新加坡担任教练的孙凤武指点球员
篮协舍不得人才外流,但他们既不能提高球员的待遇,又管不了地方体委,只能卡一卡球员退役申请,喷一喷挖墙角的对手。于是,昔日相处融洽,互帮互助的中国篮协和新加坡篮协有了些隔阂。这期间的所有人,中新两国的篮协、中国地方和国家体委,以及球员,每个人都有苦衷,但在时代的浪潮下,没人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兄弟阋墙。
余晖
1996年,鱼尾狮杯在停办一年后再次启动。
过去几年,鱼尾狮杯命运多舛,1992年是邀请省级球队参加,以上海、广东两支球队替代了中国男篮。1993年停办,1994年,新加坡在鱼尾狮杯请了5名前中国球员,除了孙凤武、陈正昊和张学雷,还有前广西男篮队长韩荔军和前八一球员牛洪波,但到了1995年,鱼尾狮杯又停办了。
赚不到钱是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一方面,新加坡挖不动人了。
1994年,新加坡通淮队还从犹他大学请来马健打篮总杯,让他和张学雷、韩荔军当队友,最后决赛击败陈正昊领衔的信纪红。1995年,通淮队再次发出邀请,马健“旷课”又来了,为通淮打了马来西亚的国际邀请赛,只在决赛输给了中国男篮。
这是顶点,也是终点。
马健在新加坡篮总杯决赛封盖对手
1995年,中国男篮改革,向职业联赛迈进,树立了CBA品牌。有了职业联赛,中国球员去海外捞金的心思就减弱了很多。其实那几年,在新加坡的陈正昊、张学雷等人赚钱也不容易,因为新加坡也没有全年赛制的职业联赛,他们经常要去香港、台湾省打球,等于打了好几份工。
此消彼长,新加坡再也挖不到中国男篮处于当打之年的国字号球员了。
另一方面,新加坡对中国体育“怯魅”。
足球的怯魅来得更早,1992年,鱼尾狮杯足球赛,中国男足踢得不好,票就卖不动了,有一场票房甚至是整届杯赛的最低,和之前人潮人海有天壤之别。有位新加坡足球圈内人士感慨,“新加坡球迷只往胜处看”。
篮球稍好,中国男篮仍然处于亚洲之巅,但1992、1994两届鱼尾狮杯,新加坡降低格调,只邀请省级代表队,1992年上海队决赛输给香港,1994年赛制改为积分制,参赛的广东宏远没能进入前二,于是两届赛事的门票收入都大幅度下跌。
所以,1996年的鱼尾狮杯是新篮协为这项赛事的最后一搏。
1995年底,新中两国的篮协关系又恢复了,除了中国篮协秘书长杨伯镛退休,新加坡也补上了张学雷和陈正昊的转会费,张学雷是8000美金,陈正昊因为没有正式代表中国男篮打球,转会费低一些。新加坡还愿意以中国男篮的时间为准来安排赛程,于是中国篮协决定在奥运会之后派出国家队参加鱼尾狮杯。
这一消息让新加坡球迷喜出望外,而中国男篮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跻身八强,再一次推高了球迷的期待,让他们刻意遗忘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与奥运会阵容相比,中国男篮有三名球员缺席,王治郅要去国青打球,单涛有伤,李晓勇也没有随队前往,最后由主教练宫鲁鸣带到新加坡的阵容是郑武、赵仁斌、孙军、胡卫东、吴乃群、吴庆龙、刘玉栋、李楠、巴特尔及巩晓彬,内线有点空虚。
又因为当时中国男篮拿到奥运前八,为了回馈球迷,连续在国内打了6场表演赛,球员疲惫不堪,巩晓彬还带着伤。
好在这支被誉为“黄金一代”的中国男篮实力强劲,在小组赛中尽管几次看起来漫不经心,但都有惊无险。比如打新加坡,上半场赢了18分,但下半场非常松懈,最终只赢了3分;打拥有5名老黑外援的印尼亚太银行队,一上来就落后,通过加时才以103-96赢了对手7分。
印尼黑人外援在决赛中突破中国男篮球员
决赛,中国男篮再战印尼。赛前媒体、球迷一遍倒地支持中国男篮,觉得他们再赢一次印尼是手到擒来。
意外总是猝不及防。
中国男篮在决赛先声夺人,48-38领先10分,但下半场风云突变,中国男篮自奥运会没有休息,以及主力核心伤病的问题彻底爆发。最后5分钟,巩晓彬、胡卫东等人都快跑不动了,印尼的5名外援生龙活虎,打出一波18比0,逆转比分,最终中国男篮80-84不敌印尼。
中国篮协副秘书长费姬祥很不服气,他说:“如果说中国队是败在印尼队手上,很难让大家接受,应该是败给亚太银行队的美国黑人才对。”他还说,希望下一届鱼尾狮杯能限制外援的人数,中国男篮一定能复仇。
但一切都结束了。
1997年,一场金融危机风暴席卷东南亚,鱼尾狮杯停办。前几次停办,都只是一年,但这一次是漫长的告别——
一停,就是二十年。
挽歌
金融危机下,球员们自顾不暇,新加坡篮球失血变成不可避免的必然。
陈正昊在1998年退役,又当过一段时间新加坡男篮的主教练;张学雷去了台湾省,在那儿打球、当教练,2009年,担任裕隆主教练的他,还因为对裁判不满,大发雷霆,闹了一出罢赛风波。2024年6月21日,张学雷去世,享年61岁。
新加坡篮球不是没想过自救,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5年,他们就受CBA的启发准备办半职业联赛,新加坡篮总副会长郭宪章说,“职业联赛是大势所趋”。一开始,新加坡是准备单干,以国内5支球队组成公司办半职业联赛。
但新加坡地方小、人口也少,直到2024年总人口数算上非居民才首次突破600万。以这样的篮球市场,要想养活半职业联赛太难了。
于是新加坡决定再加码,办一个联赛版本的鱼尾狮杯。1995年底,新加坡篮协分别和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联系,希望共同举办亚细安篮球联赛(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各自国家的联赛前二参加。当时东南亚经济欣欣向荣,钱是英雄胆,个个都兴致勃勃。新篮协甚至高调宣布,亚细安篮球联赛最早1996年就开打,最迟1997年也必须举办。
然而金融危机不仅摧毁了鱼尾狮杯,也摧毁了还没有诞生的半职业联赛。
与此同时,新加坡男篮的战绩也急转而下,1993年,新加坡参加亚锦赛,6场全败,本以为这是低谷,但接下来的12年,他们连参加亚锦赛的资格都没有。向外,国家队表现平平,往内,半职业联赛难产。
于是2006年,新加坡使出了“钞能力”,买了一支澳大利亚NBL联赛的球队,改名为腾飞之狮,征战NBL。这是NBL历史上第一次有亚洲俱乐部球队。腾飞之狮虽然搬到了新加坡,但他们的主场仍然在澳大利亚,而且球员也大多是澳大利亚人和外援,能进入轮换阵容的新加坡人只有Pathman Matialakan。
打了两个赛季,腾飞之狮撑不住了,一是往返澳大利亚的机票、生活住宿和训练费用开支太大,二是两年NBL联赛根本就没能培养新加坡球员,白白给澳大利亚人打工。于是到了2008年,腾飞之狮退出NBL,彻底扎根新加坡。
有了腾飞之狮这支职业球队,新加坡人再一次想到了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这一次总算没出幺蛾子。2009年,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正式成立,6支球队角逐,腾飞之狮就是其中之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加坡篮球有了明显的上升渠道,国内有多支半职业球队,打赛会制的比赛,腾飞之狮在其中挑选最好的球员,再参加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遗憾的是,这项赛事在2023年被国际篮联取消。
然而凭借这些年的各种努力,新加坡男篮有过短暂的腾飞,2013、2015年都拿到了东南亚运动会的铜牌,追平历史最佳战绩。
2015年,新加坡时隔12年,又进了亚锦赛。
好像命中注定的巧合,中国男篮兜兜转转之后,主教练又成了宫鲁鸣,但这一次东道主不是新加坡,而是中国。首场比赛,新加坡队长黄伟龙拼到受伤下场,又带伤回归,但竞技体育终究是实力说话,新加坡以42-91不敌中国男篮。接下来新加坡屡战屡败,直到最后一场才击败马来西亚,1胜5负,聊以自慰。
也正是这一次重入亚锦赛,新加坡篮球界大受鼓舞,决定揭开鱼尾狮杯长达二十年的封印。
2016年,鱼尾狮杯归来,新加坡篮协邀请了上海大鲨鱼,但这一次他们着重介绍的不是球员,而是上海队的老板姚明。过去的二十年,新加坡错过了姚明的时代,没有鱼尾狮杯这个平台就没有中国男篮,也就看不到姚明到新加坡打球。直到2015年,早已经退役的姚明才受到中国人寿的邀请,前往新加坡参加赞助活动。
于是,2016年鱼尾狮杯的一个重要宣传噱头,就是姚明要带队来访。可惜事与愿违,彼时中国篮协正在讨论CBA的进一步改革,突然增添了几个会议——这也是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的前奏——姚明抽不出时间。这届鱼尾狮杯,上海在决赛中78-77击败菲律宾,拿到冠军,外援弗雷德特决赛轰下43分。
2017年的鱼尾狮杯,上海大鲨鱼再次杀入决赛,却输给澳洲阿德莱德队36人队20分。2018年,鱼尾狮杯又停办了,直到现在渺无音讯。
2023年,姚明再一次来到新加坡,参加的是亚洲愿景论坛,身份是中国篮协主席,他说,篮球运动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目前的问题在于派出大批青少年出国比赛需要大笔经费,而中国篮协仍然会派更多青少年出国比赛,只要保持与世界的交流,中国篮球就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句忠告是讲给中国篮球听的,也是讲给新加坡,讲给东南亚,讲给对篮球之外的其他体育运动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但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要走出去,看看世界。
PS: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当年当事人社交媒体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