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国家正式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布局,针对国家采取的行动作,出现了多种观点。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未来国家要逐步淘汰东部地区落后的产能,同时要将东部地区原有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备份”。



但除此之外,国家更希望看到借助这一契机中西部地区能够出现技术革命以及产业升级的局面。

就在这种趋势下,才能更多的承接就业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整体收入。



从整体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放,每一次的着重点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在于,我国推动向西的战略,不管是国内的西部战略还是面向中亚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印度作为邻国似乎相当的“感冒”。



而且多年以来,印度也一直在推动东向政策,单纯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就能明白印度为什么要这么做。

反过来说,正因为我国采取向西的发展策略,印度的内心也一直在担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印度为什么偏偏要针锋相对,甚至会出现担忧的心态?

“国内版”的西部开放

围绕西部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大的版本。



国内的版本最早在一五时期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我国正式推出了分阶段执行的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除了东北地区以外,我国在西部地区也以能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进行了最早的开发。



除此之外,当时我国整体上面临西方社会的封锁和孤立,为了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同时要解决平衡发展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规划。

当时国内仅有的工业产业都集中在极易遭受攻击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了避免战争风险,大致上以经广铁路为界,开始建设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工业项目。



苏联当时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东北地区的占比为37.3%西北地区的占比为22%,华北和中南地区的占比分别是18%和12%。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新中国成立的前五年中西部地区第一次经历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填补了当时整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空白。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又正式提出了三线建设,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更进一步的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那时候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和周边地区的冲突也在不断升级,而国内的工业基础设施又过于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为此,国家采取措施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同时采取工业内迁。

经过这一轮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布局有了更大的飞跃,相比之前平均增加了五倍以上。



整个西部地区第一次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也推动了东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向中西部转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整体发展步入了全新阶段,在以经济建设为指导的主要战略规划下,我国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超过了30,000亿元,重点工程建设有120个。

比如青藏铁路的建成,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项目都是在这期间建成的。



从2000年到2009年,西部地区的GDP年均增长11.9%。

正式有了此前打下的一系列基础,后来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还是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才能稳定的承接国家的发展战略。



“国际版”的西部大开发

之前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就像是国际版的西部大开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再是末梢,而是成为了向国外更西部地区发展的桥头堡。



2013年以来,国内中西部地区的投入资金明显增加,产业质量发展更是明显提升。

尤其是我国的产业规划走出国门,在互联互通中西部地区的地缘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亚欧大市场的开发激发了强劲的经贸潜力,也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机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地区成为了中欧班列运输的新通道。



这种优势目前还在向着纵深领域发展,我国多年来也在持续推动向中央和南亚地区建设新的铁路线。

目前新一轮的产业又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布局,未来的发展就会形成区域互补优势。



尤其是在传统钢铁、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的基础上,新时期的产业转移更着重于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中西部地区将从多年的后方变成未来向西部发展的前沿地带。



但也正因为如此,整个世界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是一种争霸策略。

尤其是西方,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不遗余力的抹黑与一带一路发展相关的产业向。



西方之外的另一个国家便是印度,在抹黑我国一带一路发展领域,印度跳得也很高。

西方抹黑我们情有可原,毕竟西方国家担心我国抢了他们的位置,印度为什么也有如此的担心呢?



不切实际的领土幻想

时间回到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聚集在法国巴黎开始了对世界的新一轮分赃。

当时的印度虽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整个南亚地区民族主义情绪风起云涌,这片土地上的人开始筹划独立。



不过那时候的印度人没有任何非分的领土要求,他们只是想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脱离英国的掌控,成立一个全新的国家。

一直到1947年,印度才真正脱离了英国的控制,我国原本以为印度作为新兴的国家,肯定会摒弃一切帝国主义的遗产。



但后来的情况却显示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完全继承了英国帝国主义时期的各种野心。

比如对我国的西藏地区,印度政府也怀有觊觎之情,一直想把西藏看作是印度的势力范围。



尼赫鲁甚至设想,把我国的西藏青海地区变成印度的势力范围,将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变成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区。

哪怕是维多利亚女王活了过来都不敢这么想,印度人偏偏就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还一直在推动。



1950年我国和平解放西藏地区时期,印度政府一直竭力阻挠不过这种企图没有得逞,于是印度政府就改变策略,单方面地在边境地区侵占我国领土。

除此之外,印度多年来还一再公开支持西藏的分裂叛乱势力,所有的这种做法都和印度政府的领土野心遥相呼应。



正因为上述情况,所以印度多年来对我国向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一直很敏感,比如我国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帮助巴基斯坦修建铁路,印度一直认为我们是在有意针对他。

除此之外,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着怎样的战略规划,印度同样相当关注,因为印度人认为中国将西部地区建设得越完善,未来和印度开战就越占据优势。



毕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印冲突后,印度人被我国打出了心理阴影,他们十分害怕,我国以西部为基点,进一步南下占领印度广大地区。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都是印度人的迫害妄想症,对南亚地区我们一点也不感冒。



也因此多年以来,印度一直在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印度的东向策略

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印度就一直推动自己的东向策略,所谓东向自然就是面向印度的东部地区发展。



在整体上,印度向东部地区发展,同样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版本,国内的版本,印度多年来一直在建设东北部地区。

因为这一地区和我国的西南地区接壤,这其中还包括了印度非法侵占的我国领土,印度在这一地区搞发展建设,甚至是推动同化教育,目的很明显。



印度就是想把这些土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最关键的还要通过同化教育乃至移民措施,将这些土地上中国的元素彻底抹除。

以上是印度国内的情况,印度政府的东向政策还包括向东南亚地区发展,在这方面印度一直试图通过缅甸来打通自己向东南亚地区的发展通道。



比如我国在缅甸的沿海地区建设港口,印度也在这一地区建设,而且港口就建设在我国港口的眼皮子底下。

我国推动缅甸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同样推出了类似的规划,这些针锋相对的措施就是刻意跟我国进行竞争。



印度的目标很明显,将自身的发展势力渗透到东南亚地区,进而意图影响我国的后方。

这样一来,印度推动的发展就好像是在跟我国的一带一路进行竞争,印度的规划能不能最终成功?其实现在还是未知数。



但目前的状况是,印度似乎并不在乎成败就是为了单纯的制造麻烦。

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我国和印度的领土纷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么印度势必还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恶心我们。



情况越是如此,反倒越说明我国开展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乃至一带一路的整体战略是正确的。



只有持续推动这些战略措施,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础,未来在解决领土争端的时候才能占据绝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开发的战略擘画与发展跃迁》 人民论坛 2025年2月5日
《“一带一路”不要成为国际版西部大开发》 新华网 2021年4月14日
《印度东巷政策与中国西进战略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2013年5月22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