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就在全球聚焦中东局势持续升温的当口,美国国务院于5月2日火速批准了一笔高达35亿美元的对沙特军售案,向沙特阿拉伯出售1000枚AIM-120C-8型“先进中程空空导弹”,以及配套的50套制导系统与后勤保障。这不是普通的武器采购,而是一次清晰的政治声明:华盛顿与利雅得之间的关系,已不再遮掩地迈入“油换导弹”的新时代。



这笔交易背后最重要的政治信号,就是特朗普政府对沙特政权的高度政治绑定。按照目前安排,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本月中旬访问沙特,并预计亲自宣布这笔军售。这不是外交礼节,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军火秀,是“美式军工外交”向全球展示其利益主线的真实写照,谁有钱,谁就能买来美国的安全承诺,哪怕这笔“保护费”会烧穿整个中东。

AIM-120C-8型导弹的出售并非偶然。这是一种具备主动雷达制导功能的先进中程导弹,最大射程超过160公里,可装备在F-15、F-16、F/A-18以及沙特采购的美制战机上。这意味着,这笔军售不仅提升了沙特空军对伊朗、也门胡塞武装的压制能力,更大幅增强其区域空中优势。更重要的是,这批导弹将成为沙特空军未来应对“非对称战争”乃至可能与伊朗爆发空战的关键武器储备。

这场军售发生的时间点异常“巧妙”,正值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中东军事对抗呈现连锁升级的敏感时刻。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不仅没有展现任何“缓和冲突”的政治担当,反而火上浇油,将更具进攻性的导弹系统大量交付中东最激进的军事参与者之一。这无异于为战火中的中东,送上一车高爆燃料。



而沙特对此也毫不掩饰其政治投桃报李的意图。就在军售计划曝光的同时,沙特公开表示未来4年将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简直是对“买安全”的公开承诺:沙特愿意用美元喂养华盛顿,用军火巩固王室,用投资收买美国的长期护航,这是一种看似对等、实则带有新殖民色彩的权力游戏。特朗普政府对此显然乐在其中,甚至将这种交易模式上升为“美国优先”的外交范式。

问题是,这种靠军售换资源、靠军火维稳的模式,不仅道德破产,更会让中东陷入更深的武装竞赛与安全焦虑。从伊朗的角度看,美国这笔军售是对其“战略围堵”的又一次明确示威,是在沙特身上加装更多“打击伊朗”的工具。而从也门胡塞武装或其他什叶派势力看,这更是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换句话说,美国此举直接推动中东进入“再军备化”进程,导弹一出,战争升级。

这笔交易的讽刺之处在于,美国国务院口口声声强调“这笔军售将增强地区防御能力,有助于维护海湾安全”,但事实是,美国自己最清楚:沙特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国家”。在也门、在卡塔尔、在叙利亚,沙特的军事扩张和干预早已构成“半主动侵略”。现在再配发高性能导弹,无异于为一个火药桶递上点火器。



然而,这一切发生在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削减对外援助、裁员联合国人道机构的同时。对于人道主义,美国不愿多出一分钱;但对于军火交易,美国却可以迅速批准、总统亲自站台。这种价值排序本身,已昭示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真实定位,不再是维稳者,而是火上浇油的最大推手。

军售、投资、石油、空袭,这些关键词不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战栗的中东新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沙特是资金发动机,美国是火力制造商,而伊朗、也门、叙利亚等对手国家则成为“被瞄准的目标库”。而中东的平民、联合国的人道工作者、被战争毁掉家园的普通人,在这场交易中连“筹码”都算不上,顶多只是“附带损害”。这就是所谓的“外交胜利”?还是地缘政治的道德崩塌?

无论如何,随着这批导弹即将运抵沙特,美沙关系的新一轮“军火蜜月”也正式开启。但这场蜜月的代价,可能是下一场地区性冲突的导火索,是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催化剂,是更多民众死于非命的又一轮血债。而当特朗普亲自在沙特宣布这笔交易时,他或许会将其包装成“对抗恐怖主义”的胜利,却掩盖不了这其实是在恐怖的边缘,为战争重新上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