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又是一年立夏时节,草木葳蕤,蛙鸣渐起,梅子青黄,樱桃红透,天地间充盈着蓬勃的生机。
在江苏这片水网密布、物产丰饶的土地上,立夏不仅是农事的节点,更是一场舌尖与文化的盛宴。
从“红苋菜”到“青蚕豆”,从“尝三鲜”到“五色饭”,每一道时令美食都承载着千年文脉中的民俗智慧与地域风情。
三鲜、三鲜,还有三鲜
所谓“三鲜”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比如你在街边叫了一份三鲜炒饭,那就是香肠、火腿肠还有鸡蛋;比如你去家东北馆子要了份地三鲜,那就是茄子、豆角还有青辣椒。
就算你事先言明要“素三鲜”,也极有可能端上完全不同的两盘菜:若包饺子,就应是韭菜、鸡蛋、虾皮;若炒菜,不外乎青菜、草菇、鲜金菇。
立夏,江苏各地都有“尝三鲜”的说法,这“三鲜”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说非要总结一个共性,那就是时令为媒,唯鲜不破。
放眼地上,红苋菜、蚕豆、春笋都在疯长,什么茄子土豆都闪一边去,它们才是立夏时节三位大罗金“鲜”;
沉入水中,鲥鱼、刀鱼、白虾存在感最高,这时候地上三鲜再好,也压不住水中三鲜的强势崛起;
爬到树头,还有三鲜?是的,樱桃、梅子、枇杷,此谓之树上三鲜,都是时令的好东西。
饮食中深藏礼俗与人文关怀。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折射出江苏人骨子里的“天人合一”。
或者说,立夏“尝三鲜”的习俗,深刻映射出江苏人“顺天应时、崇文尚礼、务实重养”的文化特质,“以食养人,以味载道”的生活哲学。
《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记载:开春吃春笋,立夏吃蚕豆,融合互补。
关于蛋的99种吃法
立夏要吃蛋。
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吃立夏蛋的俏皮话,像什么“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还像什么“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立夏这天吃蛋,但江苏人的吃法,好像格外地多。每一个地方,似乎都有着自己的秘传吃法:
比如,很多人自然而然想起来高邮的咸鸭蛋,汪曾祺曾专门写文章“带盐”,必须靠谱;
比如,很多人想起来南京一带流行的旺鸡蛋,可能外地人眼中有点“重口味”,但在本地人眼里却是一等一的美食;
鸡蛋、鸭蛋吃腻了怎么办?翻开古代流传于江苏地区的菜谱,直接抄作业就行。
《随园食单》里教学了鸽子蛋的做法:“煨鸽蛋法,与煨鸡肾同。或煎食亦可,加微醋亦可。”
《随园食单》收录在《江苏文库·史料编》中。
《调鼎集》还科普了鹅蛋“混搭”鸽子蛋的奇妙做法:鸽蛋对入鹅蛋,摊油锅,加葱花、盐、酒,作蛋鳖。
当然,蛋不只可以吃,民间玩法很多。比如,立夏这一天,大人会把煮熟的鸡蛋放在网兜里,然后系在小朋友身上,孩子之间会举行“碰蛋比赛”。
《江苏地方文化史》中记载,《调鼎集》收录了菜品1600多种,蔚为大观。
硬核推荐,食补良方
立夏时节,天地阳气升腾,人体气血外浮,湿热交织的气候易伤及心脾。
江苏人深谙“春夏养阳”之道,饮食顺应“增酸减苦、清补祛湿”的原则,以调和阴阳、养护心气。
在这里,文脉君和大家推荐几道食补的良方,很家常,大家在家里就可以尝试起来。
第一道,红苋菜豆腐羹。红苋菜清热凉血,豆腐滋阴润燥,佐胡椒粉温阳,红白相映,暗合“红入心,白入肺”的养生之道。
第二道,蚕豆虾仁炒蛋。蚕豆健脾利湿,虾仁补阳,鸡蛋滋阴,三者平衡,适合脾虚湿困者。
接着来点喝的,酸梅汤与莲子百合粥。酸梅敛汗生津,莲子清心安神,可缓解“心火上炎”引发的烦躁。
可能有人会说:文脉君你说了这么多,怎么都这么素啊,这让我们这些无肉不欢的“食肉动物”情何以堪?
这时候必须“祭出”一道赤小豆排骨汤。赤小豆、排骨、生姜,慢炖至豆烂汤浓,盐调味,最是祛湿健脾,适合夏季水肿、食欲不振者。
最忆江苏立夏味
从南京科巷菜场的苋菜摊到苏州南环桥的蚕豆粒,从南通孩童胸前的彩蛋到无锡主妇灶上的青梅酒,江苏的立夏是一场流动的民俗画卷。
食物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容器:蚕豆里藏着农人对土地的眷恋,苋菜羹中凝结着对红火日子的期盼,斗蛋游戏编织着代代相传的童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立夏的江苏,是舌尖上的江苏,亦是诗意栖居的江苏。
当熏风拂过苋菜田的紫红波浪,当蚕豆的清香弥漫街头巷尾,人们以食为舟,在时令的长河中溯游,触摸季节的心跳,将寻常日子过成一首清雅隽永的田园诗。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图 | 江苏文库 现代快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