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朋友应该对坎儿井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被称为“火洲”的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那里的水资源非常匮乏,水对老百姓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东西,虽说高山上的积雪会融化成水,但据说西汉时期的吐鲁番并没有储藏水的设施,所以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水资源流失,继续遭受着高温缺水的折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坎儿井应运而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坎儿井的发明彻底解决了吐鲁番当地的缺水问题,庄稼灌溉有了保障,造福了无数百姓一代又一代。
当年汉武帝刘彻着手为新疆修建独特的水利工程——坎儿井。自西汉创始坎儿井后,历朝历代对坎儿井的建设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清末时期更得到林则徐的大力支持,灌溉田地超五十万亩。坎儿井的原理是什么?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
坎儿井其实就是在山上开挖的地下水渠,它由4部分组成: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米,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是在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来灌溉农田。坎儿井一般长3-8公里, 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着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现在的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坎儿井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共有1700多条,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井是中华儿女智慧、文化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真实写照。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久远的国家,伟大工程自然不会少,但对于新疆的百姓来说,坎儿井是一项比万里长城还要伟大的工程,是单纯为了百姓考虑的伟大工程。
随着近年环境恶化和油田开发,导致一部分坎儿井已经全部枯竭,现在的坎儿井只剩下700余条,所以保护坎儿井,保护古代人们的劳动心血和聪明智慧,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