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吃,这10种才是5月海鲜的顶流……
五月,孟夏将半,薰风初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此时节,江海之水渐盛,鱼虾蟹贝得天地氤氲之气,皆肥硕饱满,
正应了古人 "顺时而食,应季而烹" 的智慧。
自先秦以来,沿海先民便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与海洋的朝夕相处中,摸索出一套顺应自然的饮食之道,
而五月的海鲜盛宴,正是大海对人类的慷慨馈赠。
回溯历史,早在汉代《齐民要术》中,便有关于近海捕捞的记载,
先民驾着一叶扁舟,趁着潮起潮落,捕捞当季的鲜美。
唐宋以降,沿海渔村渐成规模,每逢五月,便有 "祭海祈福" 的民俗,
渔民们摆上三牲,焚香叩拜,祈愿海神赐福,鱼虾满仓。
这种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融入了世代渔民的生活,也让他们深谙何时捕捞、何种海鲜最是肥美。
正如老渔民常说:"海有海的规矩,顺着时节来,才能吃到最好的货。"
5月的10种应季海鲜,新鲜,肥美,错过再等一年……
花甲
五月海风起,花甲正肥美!
这种贝壳小精灵每年5-6月肉质最饱满,自带海水咸鲜与贝类清甜。
国内产地首推大连庄河和青岛红岛,花甲壳薄肉厚,
东港大黄蚬更是传奇,作为全国地理标志,
它们躺在鸭绿江入海口,吃藻类喝江水,炭火一烤汁水沸腾,配啤酒能鲜掉眉毛!
古人没留下花甲典故,
但渔民们总说:“立夏吃三鲜,花甲赛神仙”,
辣炒、酒蒸、冬瓜汤,随便一做都是舌尖上的海风。
菜场里10元3斤还吐沙,买两斤回家配葱姜爆炒,
壳开瞬间满屋飘香,连汤汁都舍不得倒掉。
鲥鱼
五月江风一起,鲥鱼便裹着粼粼波光跃上餐桌。
这种身披银甲、鳞下藏着凝脂般脂肪的“长江三鲜”之一,
自古就是江南人舌尖的奢侈品。
宋人诗云“鲥鱼出网蔽洲渚”,说的便是它出水时银鳞耀目的奇景。
如今野生鲥鱼已成保护对象,
但江阴、张家港一带的养殖鲥鱼仍传承着这份江鲜魂,
五月中下旬,当第一笼鲥鱼破水而出,老饕们早候在江边,就为那一口“鳞下黄金”。
清蒸时不必刮鳞,热油一激,脂香混着江水气直窜鼻腔,
筷子轻挑便是蒜瓣似的嫩肉,
连李白当年为吃鲥鱼“停杯投箸”的痴态,仿佛都融进了这口鲜里。
皮皮虾
这种"铁甲将军"自带海水咸鲜,母虾剥开满壳流黄,
虾肉自带甘甜回韵,连胸前的"小拳拳"都藏满虾膏。
古人称它"虾蛄",《本草纲目》记载其"性温补",沿海渔民更视其为"开春第一鲜"。
国内公认舟山群岛的皮皮虾最肥美,
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正是产卵季,带籽母虾在码头直接被抢空。
清蒸时撒把海盐,虾膏在蒸汽里化开成金黄色,
配冰啤嗦手指的快乐,是海风寄来的限时美味明信片。
小黄鱼
五月海风起,小黄鱼正肥美!
这种通体金黄、形似柳叶的“小鲜肉”,肉质如蒜瓣般细腻,自带海潮的鲜甜。
古人称它“石首鱼”,
宋代《梦梁录》里就有“清明后螺蛳肥,立夏前黄鱼鲜”的记载。
浙江舟山渔场堪称国内顶流产地,
渔汛期就在立夏至小满,渔船凌晨出海,正午码头便堆满银鳞闪烁的“黄金条”。
最勾人的吃法当属家常雪菜烧黄鱼,
嫩白鱼肉吸饱咸鲜汤汁,配一碗新米蒸饭,鲜得能咬掉舌头!
若嫌清淡,裹薄粉油炸至金黄酥脆,蘸椒盐吃,连骨头都酥到能嚼。
花盖蟹
渤海湾的宝藏!
这种螃蟹壳厚肉肥,膏黄像凝脂一样鲜亮,
最绝的是蟹肉自带一丝清甜,嗦一口就鲜到咂舌。
大连产的花盖蟹最绝,四月下旬到五月正是它们肥到流油的时候,
掀开壳满黄满膏,清蒸时都不用放调料,原汤就鲜得掉眉毛。
老饕们爱它可不止因为鲜,这蟹还带着股江湖气,
相传大禹治水时,巴解用沸水烫死作乱的"夹人虫",
意外发现这甲壳虫竟香得惊人。
几千年后咱们坐在海边大排档,
掰开冒热气的花盖蟹,蘸点姜醋配冰啤,海风裹着蟹香往鼻子里钻,
恍惚间就像和古人碰了个杯。
鲅鱼
这种蓝点马鲛肉质紧实如蒜瓣,入口鲜嫩回甘,
因洄游产卵形成“鱼跃人海”的奇景,
青岛女婿们抢鲜送丈人的习俗已传承百年。
胶东半岛的冷水海域孕育的鲅鱼品质最佳,
尤其青岛沙子口、烟台海阳一带,鱼肉自带海风咸鲜,
无需复杂调味,家常红烧或包成饺子都鲜得直咂嘴。
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是鲅鱼最肥美的时节,错过就要等一年。
当地人用“鲅鱼跳、丈人笑”形容这份孝道,女婿们比着送大鱼,
其实送的更是一份血脉温情。
黄鲫鱼
春末夏初,黄鲫鱼正肥美!
这种银白身子金黄鳍的小海鱼,体薄如柳叶,鳞细易脱落,
最妙是煎得两面焦脆时,鱼油渗出混着面粉香,咬一口鲜到吮指。
古人叫它“黄雀鱼”,说它八月化鸟十月入海,虽带点神话味儿,
但江浙渔家“椿芽冒,黄鲫到”的谚语却实实在在,
每年香椿发芽时,黄鲫便成群洄游到近海。
国内沿海都产,但东海的尤鲜。
福建渔汛从3月持续到6月,5月正是产卵前最丰腴的时候。
老饕们爱它刺多却细软,像嫩笋尖般嵌在蒜瓣肉里,
干煎后连刺都能嚼,配粥一绝。
嫌刺多?用薄饼卷着吃,秦始皇当年巡琅琊台都赞不绝口呢!
海肠
春末夏初的海肠最是肥美,
这种被胶东人称为"海肠子"的奇妙生物,自带海洋的鲜甜与脆嫩。
它形似香肠却非肠,口感似鲍却更弹牙,咬下去"咯吱"一声,
鲜汁在唇齿间迸发,搭配韭菜包饺子堪称一绝。
青岛、烟台的渔家流传着"谷雨吃海肠,赛过喝参汤"的俗语。
旧时渔民认为它是"海龙王的肠子",捕捞时总要念叨几句吉祥话。
如今它已是米其林餐厅的常客,但最地道的吃法还是家常爆炒,
热锅宽油,韭菜与海肠共舞,烟火气里裹着大海的馈赠。
每年4月底到6月,渤海湾的海肠进入最佳赏味期。
虎头蟹
中华虎头蟹因头胸甲圆形、鳃区深紫色斑纹形似虎头得名,堪称“蟹中贵公子”。
古人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有人将其视为“辟邪神物”,挂于门楣驱灾,足见其独特。
它昼伏夜出,性格凶猛,以贝类为食,
肉质却集合了河蟹的香、海蟹的鲜与贝类的微甜,蒸后红橘相映,诱人垂涎。
国内最佳产地在南海新区,此处淡水河入海带来丰富饵料,
虎头蟹生长缓慢,半斤重的需三四年长成,更显珍贵。
每年3-5月是它最肥美的时节,
此时蟹黄如凝脂,蟹肉饱满弹牙,连渔民都称“麦收后难寻,遇之必尝”。
梅童鱼
五月海风起,梅童鱼跃浪而来。
这种拇指大小的"鱼中玛瑙",通体银亮带金线,
肉质嫩如晨露凝豆腐,入口即化鲜到掉眉毛。
老宁波人叫它"梅鱼",因立夏梅子黄时最肥美,
渔家凌晨收网,晨光里鱼鳞闪着碎钻光,仿佛揣着整个春天的鲜气。
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是它的黄金产地,
渔家世代遵循"三指不捕"的规矩,
不够三指宽的小鱼必放归。
五月中下旬,
当第一缕海蛎子香混着槐花香飘进渔村,家家飘起雪菜炖梅童的香气。
暮春的菜场已换上初夏的戏码:
花甲在铁锅里噼啪开口,皮皮虾蜷成红月亮,冰鲜柜上鲅鱼泛着银蓝光泽。
此刻的鲜,是带海腥气的市井喧嚣,是厨房蒸锅腾起的热浪,
更是朋友圈九宫格里流淌的金黄蟹膏。
别辜负这转瞬即逝的时令恩典,约三五好友支起烤炉,
让蒜蓉与海鲜碰撞出夏夜BGM;
或独自嗦盘辣炒花甲,任鲜汁染红指尖,
毕竟老祖宗说的“顺时而食”,就是要我们活得热气腾腾。
舌尖上的海风,可不等犹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