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澳洲工地上的阳光刚爬上脚手架。河南姑娘小叶蹲在新房里打美缝,电动胶枪的嗡嗡声盖不住窗外的鸟鸣。她抖音里说的116元时薪是真的,可国内网友不知道,这钱得弯着腰一厘米一厘米挣出来。



小叶以前在郑州当主播,直播间的补光灯把脸照得惨白。公司要求早九晚九连轴转,手机屏幕上的点赞数像催命符,不到半年她抽屉里全是防脱发的药。

“在国内当‘牛马’,不如出去闯闯。”她咬咬牙辞了职,没想到歪打正着入了澳洲蓝领圈。工地上的日子确实松快,下午四点准时收工,工友开车送她回合租屋。



唐人街的奶茶店飘着珍珠熬糖的香味,可她更想念老家夜市的烤面筋。

澳洲的公交车得自己按下车铃,有次她差点坐过三站,忽然觉得这自由里藏着点生疏。跟她同个微信群的华人打工者老张就没这么顺。建筑行业不景气,他现在时薪跌到18澳元,一天干十小时才够付房租,半夜还得帮人搬砖贴补家用。



“当初借了五万块中介费,现在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本。”他在群里发消息时,小叶正躺在自己铺着中国地毯的小屋里刷手机。复活节那十天没工资,小叶算了算账单,房租吃掉一半存款。

她忽然想起国内虽然卷,至少生病时有妈妈熬的白粥,这里连诊所都得提前一周预约。楼下的澳洲房东总抱怨她炒菜油烟大,这种异乡人的格格不入,比打美缝时的腰疼更磨人。有留学生在论坛分享,自己刷盘子时被老板压价到12澳元,却舍不得辞职——毕竟学费还没挣够。



这让小叶想起刚到澳洲时,中介说“蓝领天堂随便挣”,可真正落地才发现,华人圈子里的内卷照样存在,只不过战场从直播间搬到了工地。她发的视频下,有人留言“求带”,有人提醒“别被高薪迷了眼”,两种声音在评论区吵成一团。澳洲的最低时薪是20澳元,换算成人民币看着高,可房租按周算,蔬菜比肉贵,连感冒买药都得花半天工资。

小叶发现,这里的月亮没更圆,只是换了个地方操心——国内操心流量,国外操心工时,哪儿都有躲不开的生活账。她有时候会想,当初逃离的到底是996,还是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焦虑?街角的华人超市在打折,小叶拎着白菜往回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远处传来施工机械的轰鸣,不知道是哪个工地在赶工,反正澳洲人到点就下班,今天的活计绝不拖到明天。这种准时的松弛感,和国内的拼命内卷形成奇妙对比,可背后的孤独感,只有深夜给父母打视频时才敢流露半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家该忙春耕了,小叶却在南半球的深秋里算着下一周的排班表。

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能持续多久,只知道现在每打一管美缝,都是在给未来攒选择的底气。有人羡慕她逃离了“牛马”生活,有人担心她在异乡难扎根,而真相藏在每一笔开销里,藏在每次按响公交车下车铃的犹豫里。



挣的是澳元,扛的是孤单,这买卖划不划算?小叶没在视频里说透,只是对着镜头笑的时候,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比年龄更成熟的滋味。

或许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她打美缝时总要根据瓷砖颜色调胶,合适不合适,只有蹲在地上的人最清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