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兴十二年(234年),五丈原秋风萧瑟,蜀汉丞相诸葛亮油尽灯枯。临终前,他唤来马岱密嘱:“魏延必反,除之!”
数月后,魏延头颅高悬汉中城门,这位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终究被扣上“反骨”之名,含恨而终。
反观同为降将的姜维、王平,一个接过诸葛衣钵,成为北伐支柱;一个稳守汉中,屡建奇功。
三人虽皆为降将,命运却天差地别。为何诸葛亮独对魏延心生忌惮?这背后,暗藏着一场关乎“忠诚”与“野心”的生死博弈。
降将三杰:同途殊归的起点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取长沙,一骁勇小将提刀斩韩玄救黄忠,献城投降。
此人正是魏延。诸葛亮初见便厉喝:“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此不义之人!”若非刘备力保,魏延早已人头落地。
反观王平与姜维,投降却是另一番光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魏副将王平因遭徐晃诬陷,一怒之下率部投蜀;而姜维更是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被天水太守马遵猜忌,走投无路归降。
二人皆非主动卖主,反倒有几分“良禽择木”的悲壮。
诸葛亮对降将的评判,大抵首看“忠义底色”。魏延的主动献城,在他眼中无异于“投机”;而王平、姜维的被迫归顺,反成了“弃暗投明”。
这一印象,早已为三人命运埋下伏笔。
子午谷奇谋:野心与谨慎的生死对决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独掌大权。没了刘备居中调和,他与魏延的矛盾彻底爆发。
首次北伐,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自率五千精兵突袭长安,与诸葛亮主力合围曹魏。此计若成,中原震动,汉室可兴!然而诸葛亮断然拒绝:“此悬危之计,安能必胜?”
街亭失守后,魏延愤然讥讽:“若用我计,长安早入囊中!”此言一出,诸葛亮眉头紧锁。
他并非不知魏延之才,却更忌惮其“不受控”的桀骜——一个敢质疑丞相决策的将领,与脑后“反骨”何异?
反观姜维,归降时不过一介郡吏,诸葛亮却视若珍宝,称其“敏于军事,深解兵意”。姜维的谦恭与魏延的狂傲,恰似镜面两端:前者如白纸任诸葛挥毫,后者如烈马难驯。
街亭之殇:信任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失街亭,蜀军溃退。此战本可成为魏延正名的机会——他屡次请战守关,诸葛亮却宁用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
《三国演义》写尽诸葛无奈:“吾非不知汝勇,恐汝有失。”此言看似体恤,实为不信任的托辞。而王平在街亭的沉稳表现(苦谏马谡、列阵断后),更让诸葛亮确信:降将可用,但需“听话”。
至此,魏延的处境愈发尴尬。北伐会议上,他高声主战;庆功宴上,他冷笑不语。诸葛亮冷眼旁观,心中已下论断:“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反骨真相:刘备遗策与诸葛心魔
魏延之死,实为蜀汉两大领袖理念的冲突。
刘备在世时,对魏延极其器重:取汉中后,力排众议任其为太守,直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份豪气,正是刘备所爱。
而诸葛亮奉行“法家治军”,容不得半点僭越。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本质与诸葛亮的“步步为营”完全相悖,更暗含对丞相权威的挑战。加之魏延早年“弑主献城”的黑历史,诸葛亮终于认定:此人不除,必成祸患!
结语:忠诚与野心的时代困局
魏延死后,蜀汉再无“奇谋”,姜维的九伐中原亦成强弩之末。千年后再看这段公案,与其说诸葛亮忌惮“反骨”,不如说他畏惧“失控”。
王平谨小慎微,姜维知恩图报,皆在诸葛掌控之中;唯独魏延,如一把锋芒毕露的利剑,既想杀敌,亦可能伤己。
乱世之中,忠诚的标准本就模糊——若刘备多活十年,魏延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韩信?没人知晓。
唯有五丈原的秋风中,那三句“谁敢杀我”的悲鸣,至今回荡。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诸葛亮杀魏延,是未雨绸缪,还是自毁长城?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