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下午,贵州黔西有2艘游船发生侧翻事件,约70人落水。事故发生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展开搜救,到目前为止已打捞搜救50余人。

根据贵州省应急管理厅通报,事故发生在乌江上游的六冲河东风库区。这片水域因峡谷风光秀丽,近年来成为周边游客青睐的短途旅游目的地。事发时,两艘游船正载着游客沿既定航线航行,船上乘客多为周边县市居民,利用假期短途出游。


据目击游客李先生回忆,事发前天气“非常好,太阳很大”,他所在的游船载有20余名游客,按计划执行40分钟的环线行程。然而船只出发不到10分钟,天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将船体吹得剧烈摇晃,暴雨和冰雹“像子弹一样砸向甲板”。

另在网上流传一段据说是其中一艘游船的游客在出事前所拍摄的视频,视频显示:当时狂风大作,下起倾盆暴雨,雨水从船窗吹了进来,有不少游客显得比较紧张,并在船舱里撑起寸伞挡雨,现场比较吵杂,有人用双手撑住桌子保持平衡,有人慌乱地套上橙色救生衣。



最终,一艘长约30米的游船在风浪中失控倾覆,倒扣在江面;另一艘船虽紧急冲滩搁浅,但仍有大量乘客被卷入湍急的江水。

事故发生后,贵州省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300余名消防、武警、海事救援人员携带多种设备赶赴现场,民间救援队和周边渔民也自发加入搜救。


截至当日19时,现场救援指挥部证实,两艘游船在风浪中完全侧翻,包括船员在内约70人落水。经连夜搜救,已有50余人被救起并送医,但仍有近20人下落不明。救援队动用了声呐探测仪、水下机器人等专业设备,在浑浊湍急的河水中展开地毯式搜索。然而,暴雨导致的能见度极低,加之水流速度超过3米/秒,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据媒体报道,当地曾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明确指出“局部地区将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然而,两艘游船仍按原计划出航。是运营方未收到预警?还是为经济利益选择忽视风险?这需要船舶公司给出答案。


其次,在突发险情时,船员是否接受过专业应急培训?是否第一时间组织乘客穿戴救生设备?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

对每一位游客来说,需摒弃“打卡至上”的心态,主动配合安全检查,遇恶劣天气果断放弃行程——风景可以再看,生命不能重来。

事故发生后,当地调动消防、海事、医疗等多部门联合救援。这种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背后仍需反思:

应急预案是否落地? 景区是否制定过针对极端天气的紧急停航标准?是否定期组织过船员应急演练?

救生设备是否充足? 现场视频显示,部分乘客是在船体倾斜后才匆忙穿救生衣,说明设备存放位置可能不合理,或数量不足。

游客保险是否覆盖? 在伤亡赔偿、医疗救治等善后工作中,旅游保险的兜底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无相关信息披露。


截至发稿时,搜救工作仍在持续。我们祈祷每一位落水者都能被找到,每一个家庭都能等来团聚的消息。但这场悲剧必须成为一记警钟:

对旅游从业者而言,再精美的风景,也抵不过生命的重量。在天气预警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对安全的漠视。对监管部门来说,必须用最严苛的标准排查水上项目隐患,让“带病”船舶永远无法出航。对普通游客,更要牢记:当极端天气来临时,最安全的“景点”永远是岸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