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么多大档期,还从没见过一部电影,评论能这么有趣。
一边,是纷纷点赞的普通观众,“笑到腮帮子疼”、“笑出猪叫声”的好评不绝于耳。
而另一边,却有一群人集体破防,他们在镜头前滔滔不绝,指责影片“妖魔化直播行业”、“抹黑主播”。
是谁破防,咱先不说。
可一部喜剧片,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看完电影,皮哥算是明白了。
这部“初代网红”易小星执导的片子,原来不只是在讲笑话,而是在用笑声,扒下了一些直播网红和带货红人的遮羞布。
你说这是网红新闻的集大成者,而我却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高度。
为什么?
除了高超接地气的笑点,密集包袱的铺陈,《人生开门红》最大的惊喜,在揶揄,在讽刺,也在那无比真切的内核。
01、故事新热梗多,三重笑点带出喜剧真谛
与易小星上部《人生路不熟》一个调性,这部《人生开门红》的故事,也并不复杂。
但是,它有一个奇妙,且充满想象力的切入角度。
卖烤肠的摊主周大江(常远 饰),因为一次意外同框,被迫与顶流主播小海茉(邓家佳 饰)组成了“预制情侣”。
一个,是街头卖烤肠的小贩。
另一个,是经过资本包装的网红美女。
正当传媒公司以为,这样的CP必会翻车之时,没想到周大江以自己最朴素的“接地气”和“真性情”,圈粉无数,成了直播间的新宠。
随着一步步收割流量,周大江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但深入这个圈子后他才发现,直播行业水深,“江子”把持不住。
故事就此开始,虽然荒诞离奇,但不得不佩服易小星对喜剧的理解。
作为一部喜剧片,在“好笑”这个层面,《人生开门红》绝对优秀。
它的笑点密集到几乎每两三分钟就能听到影厅爆发出一阵笑声,在皮哥看来,这些笑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大前提下的身份反差。
影片中最令人捧腹的段落,往往来自周大江这个“局外人”,被硬塞进网红圈后产生的巨大反差。
他走红毯时,看到奇装异服的网红就直言不讳“这是啥穿的?塑料袋成精了?”
直播卖红薯叶精华时,一脸憨厚地告诉网友“红薯叶在我们那儿是喂猪的,不要被骗了啊!”
上一秒在助人为乐,下一秒就对着镜头口吐真言。
直播不仅吐字不清,还在一声声“上链接”里,搞出“太平间制作的香肠”这种阴间笑话。
这类笑点之所以高级,在于它不是刻意搞笑,而是通过角色的真实反应,自然而然地戳破了行业内的浮夸与造假。
其次,是行业内幕。
电影毫不留情地将直播行业的各种套路搬上银幕,让人在恍然大悟中忍俊不禁。
比如,竞争对手项飞虎(田雨 饰)将周大江的一举一动都解读为高深的“传播学策略”,一段鸡同鸭讲的对话让观众笑翻。
再比如,狗仔偷拍监听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尤其项飞虎手下的“情报官”在面包车里,与入耳式耳机的那段隔空战斗,简直让人捧腹。
最后,是夸张和反转。
《人生开门红》也很善用夸张和反转来制造笑料,却又不失合理性。
最典型的就是管乐饰演的女网红想在红毯上假摔博眼球,却三次被热心的周大江“救”下的桥段。
尤其是最后一次,她确认周大江离自己够远了才开始表演,眼看就要成功了,周大江却像踢足球一样用脚尖把她颠了回来。
假摔女超强的核心力量和周大江熟练到令人心疼的拣货脚法形成互文,真就是各有谋生的手段啊。
一部喜剧,能真正让观众笑,才是他最基本的定位和意义,这也正是五一档大家需要的。
02、讽刺辛辣,扒皮见血,一秒扒掉了网红行业中的一块遮羞布
之所以让一些网红主播坐不住,恰恰因为它太过真实。
除了主线故事之外,《人生开门红》,简直是直播界的照妖镜。
它通过荒诞的故事和夸张的表演,将当下直播行业的种种套路一一呈现。
那些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经后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乱象,都被这部电影说尽了。
其讽刺锋芒直指网红直播行业的一些肌理,也让我们在爆笑中,窥见了资本操控下的人性畸变。
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皮哥看到了《人生开门红》里的各种近乎指着鼻子的辛辣讽刺,三重揶揄,重重嵌套,看完后脊背发凉,毛骨悚然。
最外层,是故事的主线,主打人设造假与流量至上。
《人生开门红》对网红人设的造假毫不留情,主角周大江和小海茉,就是这讽刺的话事人。
小海茉在镜头前是鲜活可爱的“元气少女”,被包装得像个洋娃娃,私下却是被资本控制的提线木偶。
她浑身上下全都是假的:假名(真名叫唐微雨)、假发(其实是黑发)、假情感(直播中随时能哭)。
为了塑造人设,她前脚被秦总PUA“不能公开合照”,后脚就要和完全不认识的周大江硬凑CP,还得当街对他强吻来“秀恩爱”。
现实世界不同于虚拟网络,我们每天手指上划的少男少女,明星网红,有几个是真人设?
今天巴黎丢了作业,明天老蒯带不带派。
今天人前痛哭流泪,不会拿自己的清白开玩笑,明天一纸诉状就要分走巨额财产。
今天亲嘴到发腻的网络情侣,明天就黑着脸老死不相往来。
人前恨不得把宠物当家人,背后却差点虐待致死。
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
到头来不过是,资本为了博取流量割韭菜,捏出的一个个娃娃,写出的一个个剧本。
观众的人设喜爱,不过是算法生成的数字泡沫。“人工造星”的产业链不会停止,只会在一次又一次流量高潮里变为常态。
其实电影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扎心。
片中,小海茉和周大江衣服上分别印着“Be True”和“Keep Real”,而这,不恰恰是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最缺乏的品质吗?
再往里,是老人骗局与各种杀猪盘。
王耀庆饰演的秦天龙,堪称影片中最具警示意义的角色。
表面上是西装革履、成功人士,私下却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
他不仅把三无小作坊生产的香肠当“手工制作”高价卖给“家人们”,还将普通糖果包装成“神药”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金。
最讽刺的一幕,是秦天龙一边把人参当零食嚼,一边嘴上说着“为你好”哄骗小海茉。
这个形象简直是为某些互联网大佬量身定做的,吃相难看又要立牌坊。
除了秦天龙,蔡国庆饰演的博主“才子”,虽然不是同一级别,但也属于将现实照进“影片”。
他专与榜一大姐奔现,随头破血流而无往。前脚一个wink到账一万,后脚就进了豪车谈带薪的恋爱,专骗女性的微型杀猪盘就此演活。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位曾被称为“中老年妇女收割机”的安徽亳州大网红,网名都带一个“才”字,蔡叔也算是真正为艺术献身了。
除此之外,就连这场直播的参与者,也成了受害者的一份子。
普通女孩乐乐进入MCN,被骗签下500万天价违约金。
周大江的父老乡亲辛苦做香肠,却被三无小作坊半路截胡。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真正逐利的资本,收割自己人,比收割网友观众,还狠。
最内核,是苦难叙事与悲剧营销。
《人生开门红》最深刻的批判,来自于对“苦难营销”的揭露,对吃人血馒头,赤裸裸的讥讽。
小海茉卖电影票,直播前没做任何功课,就真“一分钟”看了一部电影。
镜头前,当导演让她聊深度内容,她小脸一拉,开始苦情飙泪,眼泪哗哗,钞票呼啦啦,30万张电影票就此一抢而空。
“哭”和“卖惨”,似是常事,网红圈里天天都在发生。
有人“只能活三个月”却已直播三年,有人“背负家债”却豪车豪宅,有人“父母双亡、辍学养家”却卖假牟利……
但卖惨,只是低段位,对“人血馒头”的来者不拒,才真真让人心寒。
《人生路不红》给人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一个小配角。
小海茉的助理,那个经常被叫错名字的小透明乐乐,因被资本压榨而选择轻生。
男友小龙立志要为她讨回公道,甚至在直播大厅与保安打成一片,只为将真相公之于众。
可当他再次现身,却令人心寒的。
短暂的悲痛之后,小龙俨然变成了一名直播卖货的主播,用已故女友的“悲惨故事”感动粉丝,将乐乐生前喜欢的向日葵玩偶包装成“爱情纪念款”大卖特卖。
这一幕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它刺痛了包括皮哥在内每个观众,在流量为王的今天,连死亡都能被包装成营销话术。
扎心,悲恸,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事,早就在社会新闻版面频频上演。
那个妻女尸骨未寒,却变身创始人的男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这种对普通人朴素同情心的消费和利用,比直接的欺诈更为可怕。
因为此时,良心和生死,已经被标好了价码。
大众的悲悯和同情,成了滋养网络红人攫取流量的养分。
当真相已不再重要,又有谁,该为死去的人负责呢?
《人生开门红》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勾勒出了一幅直播行业的众生相。
看完电影,皮哥终于理解易小星所言:“片中每一个段子背后都是一个真实案例。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网红们看完会“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因为镜中所见,或多或少都是他们自己的影子。
03、为什么五一档需要《人生开门红》?
在商业大片扎堆的五一档,《人生开门红》或许不是最卖座的,但它可能是最有价值的。
首先,它是一剂网络时代的清醒剂。
当我们每天被短视频和直播轰炸,被各种“家人们”、“最后一波”“错过再等一年”之类的话术洗脑时,它提醒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繁华迷惑。
网络滤镜下的光鲜,可能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主播眼泪背后,大都是编好的剧本。
其次,它在反思。
影片中周大江女儿说出的“读书不如当网红”,已经折射出当下年轻人价值观的偏移。
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闯入网红圈又全身而退的故事,电影在告诉我们,虚假的成功终究是镜花水月,真实的自我和朴素的价值观才是立足社会的根基。
最后,它还在赞美。
《人生开门红》并非一部充满负能量的电影。
相反,电影的内容,虽然大都是网红乱象,但它对普通人朴素的价值观,也丝毫不吝溢美之词。
片中有两个细节,让皮哥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周大江看到直播公司造假直播的“水泥姐妹”,第一反应,是掏出自己一把零钱,交给她们。
这是真诚的同情。
第二个,是周大江和小海茉参加亲戚婚礼,新娘假腿掉落,暗自神伤,小海茉为她的义肢插上了花朵。
这是纯洁的善意。
当秦天龙对着镜头说出“我没嫌他们穷,他们还嫌我脏”的时候,虽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个质问你努不努力的眉笔小子。
可易小星却在用这句话里的“他们”,帮我们自怜,为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挣扎着求生的普通人,发声。
诚然,《人生开门红》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绝对是一部有意义的喜剧。
在这个社会中,成名不难,难的是在聚光灯下保持本心,流量不贵,贵的是不为流量扭曲自己。
真正在泥土中卑微求生的人,没人会一直举着手机戴着摄像头,纪录自己每一个或巧合、或意外、或惊喜的瞬间。
一切不靠自己双眼见证的感动,尽是虚假,全是剧本。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虚假横行的互联网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
也希望我们把自己还给社会,把真实带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