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三重境界”论学问之道——从“独上高楼”的迷茫,到“衣带渐宽”的执着,再到“蓦然回首”的顿悟。

有趣的是,真正的钓鱼人,也在水边的一竿一线间,走过了相似的三重境界。

有人不解:“钓鱼不就是等鱼上钩吗?能有什么境界?”

殊不知,浮漂的每一次沉浮,不仅是鱼群的试探,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心与世界的和解。

殊不知,真正的钓鱼人都懂得,以钓为镜,去照见人生。

01

初入钓坛的人,就像初入社会的少年——他们满腔热忱,却步履踉跄。

他们追求贵钓具,研究饵料配方,甚至熬夜看视频,恨不得成为“江湖高手”。

可现实,往往如冰冷的湖水,毫不留情地泼来一盆冷水——

抛竿十次,九次落空;

鱼线缠绕,解了半天;

烈日下守候整日,却只换来几尾小鱼。

挫败感如影随形,孤独感挥之不去。

正如王国维所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时的钓鱼人,站在岸边,望着茫茫水面,心中满是迷茫与不甘。

——像极了年轻时踌躇满志,却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的我们。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真正的钓鱼人,不会因为几次空竿就放弃。

他们会像那位与大海搏斗的老渔夫一样,攥紧钓竿,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人生亦是如此。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可现实却常常给我们一记闷棍。

有人因此颓然放弃,有人却咬牙坚持。

而真正的钓鱼人,属于后者。



02

熬过了初期的挫败,钓鱼人的技术渐渐精进,可痴迷却更深了。

他们开始研究天气、水温、鱼群习性,甚至为一条脱钩的大鱼彻夜难眠。

装备从最初的手竿升级到矶钓竿,饵料从蚯蚓换成秘制配方,周末驱车百里,只为寻一处“爆护”钓点。

钓友调侃:“你这是走火入魔了!”

他却笑答:“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时,不也痴吗?”

此时的钓鱼人,已不再满足于“钓到鱼”,而是追求“钓更多的鱼”“钓更大的鱼”。

——像极了人到中年,拼命追求“更大更多”的我们。

更高的职位、更优渥的生活、更显赫的名声……

我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

可越是追逐,越是疲惫;

越是得到,越是不满足。

正如王国维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为了心中的“鱼”,甘愿消瘦,甘愿憔悴。

可某一天,当我们终于钓到那条梦寐以求的大鱼时,却发现——

快乐,竟如此短暂。

03

真正的钓鱼高手,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归宿——

不再执着于“黑坑”争抢钓位,反而偏爱野塘僻静处。

鱼护空空,却满面春风。

旁人问:“今天又空军?”

他指指心口:“这里钓满了。”

偶尔,他甚至不带钓竿,只在水边静坐半日,听风声鸟鸣,看涟漪荡漾。

心中自有万千鱼群游过。

——像极了人生暮年,终于看淡一切的我们。

老子曰:“大巧若拙。”

庄子言:“得鱼忘筌。”

人生至境,恰如老钓客的顿悟——

重要的不是水中之鱼,而是心中之渔。

那些曾追逐的名利得失,终会化作水面的倒影,随风散去。

而真正的丰盈,来自与自然共呼吸的从容。

正如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苦苦追寻的答案,其实早已在心中。



人生如钓,钓如人生

钓鱼人的三重境界,其实就是人生三阶段。

年少时,莽撞求索;

中年时,执着奋进;

暮年时,返璞归真。

水边的钓竿始终未变,变的只是握竿人的心境。

愿你我在红尘纷扰中,亦能如真正的钓鱼人一般——

以山水为友,以岁月为饵,钓起一生淡泊,放下半世浮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