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境的火药桶又被点燃了。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26人死亡,印度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分子所为,随即宣布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方人员,甚至对巴基斯坦航班关闭领空。巴基斯坦也不含糊,直接关闭领空、暂停贸易、驱逐印度军事顾问,双方战机在克什米尔上空对峙,边境交火持续了整整八天。这场冲突看似因恐怖袭击而起,实则是两国围绕克什米尔主权的长期博弈,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成了关键变量。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的这步棋,堪称“以退为进”的典范。他在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通话中,直截了当地要求美国向印度施压,让莫迪政府“降调”。表面上看,这是把责任全推给印度——毕竟印方至今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巴基斯坦与袭击有关。但更深层的算计在于,夏巴兹巧妙地把美国拉下水。要知道,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此前就曾公开“揭老底”:“我们为美国和英国干了30年脏活,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这话像根刺,扎在美国的良心上——当年阿富汗战争中,巴基斯坦为西方冲锋陷阵,如今却被当成烫手山芋。夏巴兹此举,既是提醒美国不要忘恩负义,也是暗示若美国不出手,国际社会会质疑其在南亚的战略意图。
莫迪政府的算盘同样精明。表面上授权军方“完全行动自由”,实则是在甩锅。他心里清楚,真打起来对印度没好处。巴基斯坦已经让边境民众囤了两个月的战备粮食,还在旁遮普省搞了代号“锤击”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摆明了要打持久战。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背后站着中国。中巴经济走廊的存在,让中国在南亚有了战略支点,而巴基斯坦的歼-10C战机、VT-4主战坦克等装备,都是中国提供的“硬通货”。莫迪要是敢动手,就得掂量掂量中国的态度。
但莫迪也不能直接认怂,否则国内支持率会暴跌。他在等两个机会:一是联合国安理会介入调查,到时候就算查不出巴基斯坦的问题,他也能跟民众说“国际社会都查过了,我也没办法”;二是等国内舆论降温。印度民众的愤怒是把双刃剑,闹得凶了可能逼他开战,可时间一长,对战争的恐惧会占上风,到时候莫迪就能顺坡下驴。这种“拖字诀”,其实是在赌美国的耐心——如果美国施压印度,莫迪还能找个台阶下;要是美国放任不管,那他就得硬着头皮继续耗下去。
美国的态度才是这场博弈的核心。从现实利益看,美国正推动“印太战略”,印度是重要棋子,而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早已今非昔比。但巴基斯坦手里有两张牌:一是核威慑,铁道部长甚至放话“130枚核弹不是摆设”;二是美国在阿富汗的遗留问题,要是巴基斯坦在反恐上不配合,美国在中亚的布局就会受影响。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把美国的“黑历史”抖了出来——当年为了对抗苏联,美国支持的那些“圣战者”,如今很多成了恐怖分子。这种道德绑架,让美国在国际舆论场很被动。
不过,美国大概率不会真的施压印度。特朗普政府向来奉行“美国优先”,南亚的稳定远不如印太战略重要。再说了,美国可能巴不得印巴冲突牵制中国精力。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印度要是在边境搞事,就能分散中国的注意力。从这个角度看,美国说不定在暗中乐见其成,毕竟混乱的南亚更符合其地缘政治利益。
这场危机的结局,大概率是“雷声大,雨点小”。莫迪需要美国给台阶,夏巴兹需要美国当挡箭牌,而美国需要维持“印太平衡”。但玩火者必自焚,印巴都是核国家,冲突升级的后果谁都担不起。至于特朗普,他的“为难”或许只是表象——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