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杨传奇,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全职公益人。2010年,他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推动队伍从志愿者组织向专业化发展。尼泊尔地震、老挝洪灾、郑州水灾、土耳其地震等各类救援现场,都有他和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身影。在不久前的缅甸地震中,杨传奇带领团队迅速响应,成为首批抵达灾区的中国社会应急力量之一。


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杨传奇。摄影:杨峰

和救援现场影像资料中经常出现的,在废墟、洪水等险地中搜寻、破拆、转移受困者的救援人员不同,杨传奇在灾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救援队营地和指挥部办公区度过。他负责搜集灾区信息、对接资源、协调救援队伍,在信息与沟通上争分夺秒。

2025年4月,封面新闻记者在深圳公益救援队办公室见到杨传奇时,他仍在处理琐碎的案头工作。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科班出身的社工,他深知公益不是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用专业和理性去解决问题。“擅长沟通和协调工作的我,专心做‘幕后’,更能让整个队伍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他说。

20年社会工作

杨传奇的社会工作之路始于大学时期。2005年,他从黑龙江考入青海的一所高校,选择了当时鲜有人知的社会工作专业。“那时候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大家对它没什么概念。”他说,“我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听说它是个朝阳专业,另一方面也想去西部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期间,杨传奇通过校内社团组织了很多公益活动,包括为西部农村募款修建母亲水窖、捐赠图书和衣物、做特殊儿童社区融入等。“我们把大学生军训后不要的衣服收集起来,捐给贫困学生当校服。”他回忆道,“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让我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意义。”

2008年的汶川地震促使杨传奇和许多同学毕业后选择投身社会工作。“当时是大三,班里四川籍的同学都回去参与灾后重建,我们也一起帮忙,在实践中看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

2009年毕业后,杨传奇先后在西宁、河北参与了几个在农村的公益项目,并在2010年前往当时社会工作发展最好的深圳,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此期间,作为社工,杨传奇被所任职的社工机构派驻到脱胎于汶川地震中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支持救援队的建设。

当时救援队已经积累了上百名志愿者,“我们工作重点是如何让队伍运转得更加规范,比如建立制度、完善流程。”杨传奇回忆道,随着队伍规模的扩大和任务复杂度的提升,杨传奇逐渐从团队建设和后勤,转为承担一些管理工作。

经过建设,深圳公益救援队分成了受薪的专职团队和志愿者队伍,专职团队除了支援志愿者,还是一个造血部门为救援队寻找政府、基金会和企业的项目与资金,支持救援队的长期发展;志愿者队伍则在经过培训后,利用个人假期,参与现场的救援任务。

2014年,深圳公益救援队独立登记注册后,杨传奇从社工机构转入救援队组建专职团队。“我既在专职团队任职也做志愿者。”杨传奇说,为此,他也学习救援需要用的大部分技能,并取得了教官资格。

做好救援的支持者

多年来,杨传奇参与了多次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行动,包括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老挝洪灾、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啸、河南郑州水灾、土耳其地震等。

“大部分志愿队员到了灾区,更希望能直接参与搜救任务。”而杨传奇则主要承担指挥和协调工作。“虽然我的救援技能没有直接用到,但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根据任务需求判断派哪些人员和装备到场,才能更好地建设和管理队伍。”他说。


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杨传奇在缅甸地震救援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国际救援中,快速适应当地环境、协调各方资源尤为重要。以老挝洪灾为例,杨传奇回忆:“那次我们主要负责赈济工作,而不是搜救任务。因为灾区的需求集中在物资保障和卫生防疫方面,所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策略。”

压力最大的一次是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这是深圳公益救援队成立以来去得最远的一次救援任务。”杨传奇说。作为先遣队成员,他从香港出发,两次转机,耗时近24小时抵达灾区。“到了以后,营地还没扎完,就先去作业点搜救作业。等大部队到了,又继续帮他们做任务规划,接近两天没睡觉,感觉倒下去就起不来了。”

当时,记者在营地遇到杨传奇时,他因焦虑和缺乏休息变得非常烦躁。“那次任务太重、太累了,自己没有调整好。回国后,感觉自己像虚脱了一样,半个多月才恢复过来。”他说。


深圳公益救援队秘书长杨传奇在缅甸地震救援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2025年刚完成的缅甸地震救援中,杨传奇作为领队,带领23名队员于3月30日9点30分抵达震区。当天上午11点开始作业,下午3点即发现一处生命迹象,并于次日凌晨成功救出一名孕妇。“这次行动的成功得益于前期充分的信息研判和高效分工。我们在抵达前就明确了目标区域,避免浪费时间。”他说。

在缅甸灾区,杨传奇的主要工作是在营区进行指挥和统筹保障。当地中午温度高达40多度,他和团队每天为队员提供充足的补液盐、冰镇椰汁等补给,确保大家身体状态良好,避免中暑。对于队员在救援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也及时开展疏导。“我们是一个团队,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支援,保持队伍的战斗力。”他说。

“离开”与回归

社会工作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2016年、2021年,杨传奇曾两次离队,分别去旅行和去基金会工作。“这既有个人的原因,需要从忙碌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休息,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遇到了瓶颈,需要换一个地方冷静一下,学习,换一些思路。”杨传奇说道。


杨传奇

2025年,杨传奇39岁。从事社会工作20年后,他仍认可这份工作的价值。杨传奇认为,做公益并“不可怕”,这份工作“不能让人大富大贵”,但仍可以给人基本的物质保障。“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的心态。我们队伍一直有一个口号是,我们不仅是来做好事的,我们更要把事情做好。”杨传奇说。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再作出职业选择。如果你真的热爱公益,那就坚持下去,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杨传奇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