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一直被视为“小跟班”的日本,在目睹中国反制取得成效后,这次似乎不再打算忍气吞声。



5月2日,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公开表示:“作为持有万亿美元美债的国家,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谈判中的重要筹码。” 如果谈判无法达成共识,这张“金融王牌”很可能被使用,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这样的态度,与大家印象中一贯顺从的日本形象截然不同,过去那种温顺模样正悄然改变。



手握万亿美债,日本这次真敢掀翻桌子吗?

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近期的一番话,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明确指出日本财政部持有超过一万美元的美债,并将其定位为日美贸易谈判中的关键砝码。



虽然没有直接挑明,但意思显而易见:如果美国执意对日本汽车加征重税,东京方面或许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抛售美债予以反击。

这与他在首轮谈判前声称“不会用美债进行报复”的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旦付诸行动,影响不可小觑,毕竟日本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之一。



今年4月,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日本投资者在短短两周内抛售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外国债券,创下近二十年来的记录。当时主要抛售的是其他外国债券,尚未大规模针对美债,但市场已经有所波动。

美国财政部内部对此早有担忧,有人猜测特朗普政府之前给予多个国家90天的关税缓期,可能就是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如今,日本直接将美债与贸易谈判挂钩,无疑触动了美国的神经。美国自身背负着36万亿美元的债务,按当前利率计算,仅利息支出就占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上个月日本机构的一次小规模抛售,已使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略有上升。

接下来几个月,美国还需应对数万亿美元国债到期的压力。在此关键时刻,如果日本这个重要债主带头大幅减持,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冲击美国债券市场,甚至影响信用评级,进而波及股市。特朗普政府原本希望通过极限施压快速解决问题,却可能适得其反,自食其果。



日本为何甘冒风险?

那么,日本政府为何一反常态,宁愿与主子玩这场高风险游戏,也不愿在关税问题上轻易妥协呢?原因在于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根本不像正常的贸易谈判。



据透露,美国不仅要求日本大量采购美国商品,尤其是汽车和农产品,试图迅速消除贸易逆差,还要求日本大幅提升驻日美军费用,例如从2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

此外,美国还希望日本配合围堵中国,并接受日元大幅升值。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在日本看来无异于全面掠夺,将动摇其经济根基,影响长远发展。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尽管部分关税暂时搁置,但悬在日本出口汽车头顶上的基础关税、潜在的25%汽车关税以及钢铝关税,足以让整个汽车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陷入困境。

日本早已对美国进口车实行零关税,但美国车在日本市场表现不佳,更多是因为产品竞争力不足,而非关税问题。美国却强求日本解决美国车的销售难题,这显然不合理。面对可能失去未来的风险,日本政府选择强硬对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反制是否奏效,给了日本启示?

中国的应对策略也为日本提供了参考。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最近有迹象表明,美国似乎主动寻求与中国重新对话,尽管中国回应谨慎,表示需要“评估”对方诚意。这种风向的变化,让一些国家意识到,美国并非不可撼动。



日本从中看到了机会。既然中国能够顶住压力,甚至让美国率先表现出缓和意愿,那么凭借自身的经济体量和手中的金融王牌,日本或许也能在谈判中争取更多主动权,避免重蹈当年“广场协议”后“失去几十年”的覆辙。

在美国试图将所有压力转嫁给日本时,中国的坚韧无疑给了日本信心,使其相信强硬并非绝路。亮出底牌、表明决心,或许才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



美国经济并非坚不可摧,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出现负值预警,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连高盛这样的金融巨头都下调了增长预期。

关税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正逐步显现:国内物价上涨,农民失去海外市场订单,物流行业受到影响,港口吞吐量减少,甚至关键矿产的供应链也面临潜在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对国内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此前警告称,关税战不仅阻碍美国利用进口资源进行产业升级,还可能损害其自身经济,因为许多进口商品是用于国内再生产的。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打出美债这张牌,不仅仅是为了眼前这点贸易利益,更像是一种战略调整。它可能判断,在全球贸易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之际,过度依赖单一强权并非长久之计。



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甚至在客观上与中国立场形成某种呼应,或许能为日本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目前,美日第二轮关税谈判号称“坦率开放”,但并未取得实质进展,仅同意加快节奏继续谈判。这种僵持本身,就体现了日本立场的变化。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速战速决,树立几个“顺从”榜样,却在日本这里碰到了硬钉子。



现在,棋局变得更加复杂。美国不仅要应对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及其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面对重要盟友日本可能从金融层面发起的挑战。如果两条战线同时吃紧,对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结语

特朗普政府当初挥舞关税大棒,倚仗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地位,以为全世界都会乖乖听话。然而现实却更为骨感:强压之下,不仅有硬顶的情况,还可能引发盟友体系内部的离心力和策略反制。



当“甲方”优势遭遇“债主”反制,这场戏便变得格外精彩。日本是否会真正大规模抛售美债尚属未知,更多像是极限施压下的威慑。但信号已经发出。

面对美国主动寻求对话的姿态、中国的谨慎评估,以及日本亮出的金融筹码,特朗普政府恐怕需要重新权衡这套打法的成本与后果。这场多方博弈仍在继续,主动权似乎不再完全掌握在最初发难者手中。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财联社---2025.05.02:《日本财务大臣称美债可当谈判筹码》原文刊登于新浪财经---2025.05.02:《日本财务大臣首提“美债持仓作为关税谈判筹码” 释放战略威慑信号》原文刊登于光明网---2025.05.02:《中方回应美多次主动传递信息希望谈起来:正在评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