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五一长假即将结束之际,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什么新闻呢?

就是这条:



这条新闻的大概内容,就是说一位老人,只身来到某大城市,租下一个5平米的房子做鸡蛋饼,通过他二十五年的努力,结果这位老人做出了600万个鸡蛋饼,然后在大城市买了4套房,让他家的14口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新闻,看上去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但是当这条新闻被各路权威媒体报道出来后,这些权威媒体的评论区,却完全翻车了。

例如就有网友表示,这种故事,大概率是编的,因为那么多鸡蛋饼,就算大叔每天只睡6小时,那也要每分钟就要卖出一个鸡蛋饼,而且是在不能吃饭,不能休息,不能干其他事的情况下,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网友表示,买那么多房子,请问是贷款的还是全款的:



还有网友表示,请问他是怎么做到在那三年期间每天出摊的:



总之这条新闻出来后,权威媒体的评论区完全都是这样一幅画风:











看得出来,这条励志新闻一发出来后,这些权威媒体们,是完全翻车了。

这年头,很多权威媒体记者的数学,大都是体育老师教的。

因为如果新闻里算的账都是对的话,那每天得摊657张饼,平均每分钟烙1.5个——大叔这么厉害,那媒体为什么不帮大叔去申报个"无影手"吉尼斯纪录呢?

早知道一个人能摊600 万个鸡蛋饼,这简直比富士康流水线还高效。

而且如今的一些媒体,还总爱把苦难熬成鸡汤。

新闻里说,这个大叔托起了14口人的生活,但是细想一下你会发现,14口人这吸血似的扒在一个老头身上,硬给媒体说成了家族传承,这合适吗?

这到底是致富神话,还是现实版的《活着》?

凌晨三点揉面,冬天冻裂手夏天烤出油,这种故事,放二十年前可能是叫励志,但是现在,这还叫励志吗?

更绝的是 “4 套房” 这个数字。

大城市的房价确实不低,但4套房,到底是郊区的4套房,还是市中心的4套房?是140平的学区房还是20平的单间老破小?

某些媒体,总喜欢把“房产”等同于“财富自由”,这是不是很像把鸡蛋饼等同于满汉全席?

最讽刺的是,媒体总爱把小生意包装成 “逆袭神话”,却绝口不提背后的艰辛。

25 年如一日的凌晨三点起床,面粉粘在指甲缝里抠不出来,身体已经被生活压弯,更别说面粉涨价、突击检查、肠胃炎罢工等现实变量。但是媒体不会管这些,他们只需要一个 “鸡蛋饼换别墅” 的标题,剩下的就让读者自己脑补。

鲁迅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另一种是媒体逻辑。”



今天这新闻,就是典型的 “媒体逻辑”—— 用夸张的数据制造焦虑,用鸡汤式的叙事掩盖真相。

网友们是穷,但网友们不傻。

25 年如一日的体力劳动背后,是怎样的生存代价,我相信网友们心里是很清楚的。

所以,媒体如果总喜欢用“逆袭神话” 忽悠网友的时候,希望媒体们一定要记住,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 “用脚投票”。

下次再看到媒体报道 “XX 年卖 XX 个 XX 挣 XX 套房”的时候,网友们会记住某些媒体的名字,因为网友们知道,这些媒体的文案——看着香,实则吃起来臭。

实际上,大众早已看穿了权威媒体的这套把戏。因为大家知道,一个鸡蛋饼能换来温饱,但换不来四套房;而且大家也都明白,媒体的标题再诱人,也比不上自己兜里的真金白银有分量,所以大众绝不可能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模仿这类新闻。

这就是中国大众的生存智慧 —— 虽然我们穷,但我们穷得清醒,穷得明白,穷得有骨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