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父母,都能管得住自己
01
近日,46岁的田先生火了。
原本学历是中专的他,从2022年开始考研,终于在今年4月8日收到齐鲁工业大学金融专硕拟录取通知。
一时间,这位三战考研上岸的46岁爸爸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
田先生表示,自己的英语和数学是零基础。
为了学习,他每天早5点半起床,白天处理工作和家庭的事,晚上学习到11点半,保证每天学习5到6个小时。
对此,田先生说:“整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很值得。”
因为他不光学到了知识,提升了学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女儿,想给孩子做个榜样。
网友们看到后纷纷为这位父亲点赞。
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给孩子做榜样,这位爸爸真的很棒!
有句话说,没有天生就合格的父母。
优秀的父母都是在不断地自我提升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懂得在孩子面前该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管得住自己。
02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在学习这件事上给孩子做好榜样。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视频里,一对夫妻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突然,丈夫的余光扫到孩子要走过来,于是赶紧提醒妻子:
“快,快,拿书拿书,孩子来了!”
接着,夫妻俩默契十足地从旁边拿起书,将手机藏在书后。
当孩子走到他们身边时,见到的便是父母各自专心致志地在看着书的画面。
孩子妈妈表示此举是想在家营造些学习氛围。
然而,这段视频发布后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吐槽:
“爸爸的书都拿倒了!”
“假的就是假的,孩子很快就能看穿。”
这对父母本意是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家里的阅读氛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但说实话,家长如果只是表面做做样子,心不在焉地拿起书本,反而没有必要让孩子看到这一幕。
书都拿反了,怎能真正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更何况,每次都是看到孩子才匆忙拿书,敷衍的“阅读”行为迟早会被孩子识破。
一旦孩子意识到父母只是为了应付自己,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信任感和学习动力,不起反作用都算好的了。
所以,家长真想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带来正能量,就要管住自己,用行动为孩子书写最生动的成长教科书。
03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多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我说的话,孩子究竟听进了几分?”
当孩子一个错误反复出现,或者怎么也做不出改变,有些家长便会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孩子,却很少反思,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于大人。
真正的教育影响力,不是靠声嘶力竭的说教,而是在于日常点滴的示范。
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不会只听我们怎么说,更会看我们怎么做。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活成那个模样。
孩子接到父母身上传递出来的正向信号,才会愿意相信父母所说的,用心去思考、去行动。
否则,父母言行不统一,想教育好孩子是很难的一件事。
04
浙江一位爸爸的改变在网上获得不少网友的点赞。
他曾是一名资深游戏爱好者,玩起游戏经常会玩到深夜一两点。
时间一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觉整个身体都废掉了”。
就在儿子即将步入小学时,这位爸爸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孩子在学习时,自己难道要在旁边打游戏吗?
当然不行!
"我不能影响到儿子",这个念头一出,他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
于是,他不再每天玩游戏到半夜,反而是开始健身,锻炼身体。
从前的网瘾爸爸坚持健身,成为了被数万网友称赞的健身达人。
看着他的改变,网友直呼:
“这是父爱的自律吧!”
“这爸爸可以处,他是真给孩子做榜样。”
其实,教育孩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孩子看。
想想看,如果爸爸天天瘫在沙发上打游戏,却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凭什么你能玩,我就不能?"那这样的教育注定事倍功半。
为此,家长们与其天天唠叨"你要好好学习",不如拿起书本和孩子一起阅读;与其责怪孩子沉迷手机,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陪孩子玩耍、学习。
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自律和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5
其实,生活中,父母时时刻刻都在教孩子。
只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
父母平时的眼神、动作,与他人的对话等等,对孩子来说都是隐性教育。
这种隐性教育,给孩子人生带来的影响远比显性教育大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
孩子的性格、习惯,无论好坏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为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父母若只是教育孩子,却管不住自己,那么想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你想教给孩子什么,你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你的言语行动就要与之相匹配。
我们带头做好榜样,孩子慢慢也会朝着更好的自己去努力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