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们骂评级公司的时候,往往会提一句“希望得到监管”,但问题在于确实 难以规范 。 这些公司都是私营企业,重点是“服务”而不是生产,古钱币也不是现代工业品,没有统一的标准, 纯靠天地良心。

再说了,钱币爱好者虽然不少,但行业终究是个小众,不涉及民生,也就不是“管理的重点”了!


评级币

所以说,虽然国内评级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标准”,但经过这几年之后想必大家也明白了。这个行业和过去几千年一样,终究还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评级币的核心溢价是“品牌效应”,玩家的认可度越高,溢价就会成倍增长。就像名牌包、奢侈表一样,本质上和“山寨水货”的质量差不多,甚至有些正品的质量还不如山寨。

但有钱人在乎这个吗?他们在乎的就是这个牌子啊!


苏富比名表拍卖

欧美有非常成熟的品牌营销策略,毕竟已经玩了上百年了,在这一方面我们才刚刚开始。还在学习、发展的阶段。

在艺术品收藏这方面,有人说欧美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审美,全世界著名的收藏家族、协会基本都来自欧美、日本。

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各种协会,也是模仿他们出现的。说白了玩得就是“传承有序讲故事”那一套。


2.3亿的元青花

他们垄断了拍卖行的话语权,随便炒一个品种,就让国内藏家们趋之若鹜。比如曾经的元青花,在拍到上亿之前很少有人关注,拍出天价后几乎是路人皆知,众星捧月。

并不是说别人好就是“崇洋媚外”,关键评级公司要学会“核心”。毕竟欧美日本也不是善茬,收割起来比谁都狠。中国的很多文物,都是他们当年用各种方式廉价带走,然后又炒到天价被国内富豪拍回来。

前两年日本拍到上千万的那枚咸丰雕母,不就是割韭菜的典型嘛。


2013年PCGS首次在中国评级

而如今拍出的天价银元,90%以上都是PCGS的评级币,P盒并非完美无缺,曾经也曝光出一些假币、修补币的问题。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完善的评分标准,并且工作人员也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去评判一枚钱币。

久而久之,玩家们都知道P盒标准的大致范围,也就有了“安全感”,认可度逐渐提高,溢价自然越来越高。

你说他们炒作也好、割韭菜也罢。但中高端的玩家们,就是认,就是敢掏钱,要不怎么叫品牌效应?


政和通宝篆书母钱 嘉德2021拍卖:10120元

而国内评级刚起步的时候,还是很严格的。我就举一个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对宋代母钱的评判非常严谨。

必须要符合比同版子钱大0.5到1毫米、穿口精修、地章平整、字口无粘连等要素,这就是一级母钱,市场认可度很高。当时100斤宋钱里面都不一定能找到一枚母钱,所以溢价也高。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各大评级公司的“无序扩张”,导致评级标准不停地改变。字口粘连的二次母、三次母也都是“母”,后来三面修穿也凑合吧,再后来小直径、地章麻坑、穿口歪斜也都变成了“母”。

过去老玩家常说的小精品、母胚,现在都直接“转正”了。


网上看到的搞笑“母钱”

后果是,刚开始着实割了不少韭菜,但不停变幻的标准直接让玩家们缺失了安全感,都不敢买了。于是所谓的评级母钱价格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几十元一枚的,关键是这么明显的割韭菜,你还敢买吗?

也就某个专门研究宋版的小工作室,还有不错的口碑,其他评级公司的“宋母”几乎是全部崩盘。你把玩家当傻子,玩家也就不想和你继续扯皮了。

这还只是一个小例子,其他什么假币入盒、假包浆泛滥、修补币隐瞒等各种腌臜事,就不多说了,很多玩家都经历过。


某商人积压的盒子币

国内评级公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他们没有像PCGS、NGC那样,前期花很多年时间积累口碑,统一标准,把品牌效应做出来。

而是稍微有点起色就着急忙慌地割韭菜,不停的开分公司,不停的招代理,不停的推出“新标准”。把玩家们弄得疲于奔命,应接不暇。然后出问题了就推卸责任,以至于某些公司现在“已读不回”处于失联状态,准备跑路。

收藏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然而干的事却极其“短视”,根本没有一个“文化公司”该有的素质。


某家公司已经明晃晃把地摊货入盒

就很怪,很多非常优秀的模式,一到某些人手里就变了味。前几年钱币那么火,评级公司也挣了很多钱,多少人因此一波就财富自由。

然而接下来没想着稳固口碑,把玩家群体服务好,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割韭菜。甚至某家公司装都不装了,明目张胆地在微拍卖地摊货。

你说,就这样的收藏环境,玩家们能有安全感吗?人家是来玩钱币的,不是来被你们当猴耍的。

步子迈得太大,被反噬了!现如今陷入到一个互相不信任的状态,行情看似“回暖”,但支撑信任的纽带依然脆弱无比。评级公司 反噬的不仅是自身信誉,更是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