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吉林市博物馆2号馆一楼城市会客厅内人声鼎沸。上午9时,“‘遗’起趣玩”非遗集市刚一开市,便涌入数百名市民。木雕刀凿刻的脆响、剪纸红纸翻飞的沙沙声、互动体验区盖“非遗章”的砰砰声,交织成一首文化交响曲。与此同时,1号馆二楼的“探秘吐鲁番”主题活动也同步开启,丝路驼铃与松江非遗在此碰撞出别样火花。
步入非遗市集,桦甸路氏木雕传承人路小希的展位前已围满观众。一块朽木在她手中渐成憨态可掬的梅花鹿,木屑如雪花般簌簌飘落。“我们在鹿角上加入雾凇冰棱纹路,让老手艺更有吉林味儿。”路小希边说边指导游客体验雕刻。7岁男孩童童在父亲帮助下完成人生第一只木雕松鼠,兴奋地举过头顶:“我要把它摆在书桌上!”
中国红主色调的剪纸区域俨然成为“网红打卡点”。华氏剪纸传承人华丽手持剪刀,眨眼间剪出跃动的松花江浪花纹样。“南方游客说这剪纸能‘听见江水流淌声’。”她展示着手机里新增的好几位微信好友,“有位南方姑娘当场报名线上课程,说要让岭南窗花遇上关东冰雪。”
最热闹的当属满族旗袍技艺展台。国家级传承人陈玉秋的展架上,绣着“旗开得胜”的小摆件、嵌满如意纹的书签引得三代同堂家庭驻足。“姥爷给外孙子买了小摆件,姥姥又折回来给外孙女添了一个小物件,讲究个不偏不倚。”同样备受欢迎的还有满族书法传承人胡彦春,他的摊位前,是写着满文和汉字“吉祥”的挂件。如陈玉秋所言,“满族文化不止满族旗袍,这些‘小物件’也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
非遗市集的喧闹声中,1号馆二楼正上演“静默的对话”。新疆吐鲁番汉唐文物精品展内,珍贵文物和高清图片全景式展现了汉唐盛世在吐鲁番留下的文明“活化石”。来自大连的游客杜梓毓还在参观之余,亲手制作了一枚纪念徽章,她用吐鲁番葡萄纹、艾德莱斯绸纹样为基底,加入现代设计。她说,她要把这份来自西域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穿梭于两大展馆间的市民田新刚,手机里已存满非遗作品的照片。“以前总向外地朋友推荐雾凇,现在博物馆成了新名片。”他的话在陨石展厅得到印证——长春游客吴文东驻足“唐渤海双人驭马”文物前感慨:“谁能想到,西域的葡萄纹和吉林的松花湖浪木,在博物馆里成了‘亲戚’?”
据吉林市博物馆统计,“五一”假期首日接待量同比增长12.4%。“当满族非遗传承人教孩子认识满文‘平安’,当南方游客带着吉林剪纸踏上归程,这就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非遗专家胡彦春如是说。暮色渐浓,仍有游客在文创区流连,将非遗产品装入行囊。吉林市民刘树林说,他带走的不仅是手工艺品的温度,也是这一城文脉的鲜活印记。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岸松
责编 张添奥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