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东号航母编队一周内两次切开吕宋海峡的波涛时,这片连接台海与南海的战略水道瞬间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

这艘中国首艘国产航母选择在美菲"肩并肩"演习期间高调亮相,绝非偶然的战术动作——130次舰载机起降、六艘驱护舰拱卫的豪华阵容,分明是给西太平洋棋盘落下的一枚重子。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美军首次在巴坦岛部署名为“海军/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船拦截系统”的岸舰导弹无人发射车(Nmesis)的当口,山东舰恰好完成穿越壮举,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强硬姿态,暴露出北京在突破第一岛链问题上的战术自信。


(图1)

中国海军此次行动的精妙之处在于"一石三鸟"的算计。首先是以实战化训练测试远海作战能力,山东舰去年仅完成3次远航,今年开年就密集出动,说明电磁弹射型的福建舰服役在即之际,解放军急需验证航母编队体系化作战能力。

更关键的是对美菲联演的抵近侦察,这款Nmesis系统具备185公里的打击半径几乎覆盖整个巴士海峡,山东舰故意在导弹射程边缘游走,既收集电子信号特征,又试探美军的战术反应底线。

最隐晦的则是向东南亚国家展示肌肉,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公布山东舰坐标时,越南、马来西亚等南海声索国都在暗中重新评估区域力量对比。

美军在演习中亮出的Nmesis系统绝非简单的战术装备,这个藏在遥控车辆上的导弹发射装置,实际是陆基版"鱼叉"导弹的智能升级。它标志着美国正在将"分布式杀伤链"概念植入南海——通过把反舰火力点分散部署到菲律宾群岛,形成对关键水道的交叉火力网。

这种战术创新直指中国航母的软肋:在狭窄水道中,大型舰艇的机动空间受限,极易成为陆基导弹的活靶子。

山东舰冒险穿越的举动表明,解放军似乎已经找到破解之道,其舰载预警机和电子战能力的提升,可能正在削弱陆基反舰系统的优势。


(图2)

菲律宾在这场博弈中的处境尤为尴尬。小马科斯政府(图2)允许美军部署进攻性武器,已经突破杜特尔特时期的战略模糊,但中国航母编队轻松穿越其专属经济区的现实,暴露出马尼拉在军事自主权上的致命缺陷。

更讽刺的是,当美菲联合声明强调"共同防御"时,山东舰的舰载机起降频率(平均每天40余架次)却显示:中国海军在争议海域的持续存在能力,早已远超菲律宾海军的全天候监控能力。

这种实力落差让美国的安全承诺显得苍白,也解释了为何东盟国家始终不愿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

日本防卫省的监控报告泄露了另一个关键信息:山东舰在宫古岛以南的菲律宾海活动后突然折返,这个反常机动暗示解放军可能在演练"东西夹击"战术。

结合同期在台海举行的联合利剑演习,中国显然在测试同时应对台海、南海两场危机的预案。这种大纵深作战思维的背后,是解放军对"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升级——从单纯的沿岸防御转向远海控制,而航母正是实现这种转型的核心支点。

值得警惕的是,美军Nmesis系统的部署表明,五角大楼正在用"以陆制海"的非对称战术反制中国的航母优势。

(图3)


新加坡学者科林·许关于"海上通道控制权"的观察切中要害,但真正的博弈早已超越单纯军事层面。

当中国航母穿越国际水道时,暴露出南海规则秩序正在陷入美国发起的"丛林法则"恶性循环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东南亚国家被迫在大国竞争中重新定位——越南加速潜艇部队建设、印尼采购新型护卫舰的军备竞赛,都是这场博弈催生的连锁反应。

站在战略视角复盘这场对峙,山东舰图3的两次穿越揭示出西太平洋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

中国通过航母常态化部署证明其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正在从量变到质变;

而美军则用智能化的"导弹游击战"维持技术代差优势;

菲律宾等沿岸国家陷入安全困境: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刺激中国更强势的反制,但疏远华盛顿又无力独自应对海上压力。

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有解方,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福建舰即将服役、美军"太平洋威慑倡议"资金到位,未来类似的航母与反舰导弹的对抗剧本还会频繁上演,而每次交锋都在重塑西太平洋的权力版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