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网络和电子设备的发达,手机和平板成为了每个家长教育路上的头号敌人。

为了能够让孩子少玩一会儿手机、多看一会书,家长和孩子每天都要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

家长偷偷把孩子的手机给藏了,孩子能够半夜凌晨起床去偷手机接着玩。

家长要是直接把孩子的手机摔了,再顺便给孩子一顿“爱的教育”,孩子反而会越来越叛逆。



我家的逆子就是这样,威逼利诱每个方法都试过了,但孩子还是戒不掉手机。

为了不让孩子玩手机,每天家里都鸡飞狗跳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方法叫“多巴胺熔断”。

试了这个方法之后,不到2个月,我家的儿子手机瘾就消失了。

多巴胺熔断:让孩子远离低级快乐

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刺激的感受。

当大脑内产生多巴胺时,我们会感到非常“上头”。于是,就会不断地寻求能够产生多巴胺的事物。

什么东西最容易产生多巴胺?



就是垃圾食品、低质量的视频和电子游戏。手机越玩越好玩,其实就是多巴胺在背后搞鬼。

然而,这种能产生大量多巴胺的低质量内容,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和认知能力。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孩子每天刷视频的时间超过2小时,患上注意力缺陷的风险高达是67%。



而经常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他们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力不会超过30分钟。

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孩子每节课的上课时长都要40分钟。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到30分钟,那就意味着孩子根本没法从课堂中学到知识,成绩自然也就一路下滑。

那么怎样去进行多巴胺熔断呢?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定规则,给自由

首先,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定一个规则。

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了,都要规划好。

制定出规则之后,只要孩子能够按照规则执行,我们就给他自由,不多管他。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第一次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提醒,比如说“妈妈相信你是是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第二次孩子还犯,就要做个硬性的限制,写不完作业,就不给他手机。

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熔断并不是硬性的一刀切,而是通过制定规则,慢慢地帮助孩子走出多巴胺的陷阱。

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改变无节制玩手机的情况,而是让孩子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可以适当地玩一会手机。

第二步:用内啡肽替代多巴胺

如果说多巴胺是一个可以通过低质量内容快速获得的话,那么同样能给人带来快感的内啡肽则更像是“延迟满足”。

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付出一定时间的努力之后,才会得到内啡肽这种补偿性的奖励。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第二步,就是把孩子大脑中多巴胺的奖励换成内分肽的奖励。



具体的从操作方法,就是多带孩子去接触户外活动。

比如说,家长和孩子一起跑跑步,给孩子报个乐器或者是舞蹈班。

孩子一旦坚持下来,从里面尝到甜头,就会觉得手机也没那么好玩。

我家的儿子便是这样,刚开始非常爱玩手机,但是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去打打羽毛球之后;

孩子手机也不玩了,有时间就问我们有没有时间去打羽毛球。

第三部:家长以身作则

其实,让孩子进行多巴胺熔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以身作则。

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的手机瘾比孩子的还大。

家长只要求孩子不玩手机,但是自己却有一时间就抱着手机斜躺在沙发上。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也学不会怎样去远离手机。

不仅如此,孩子还会觉得家长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明明手机那么好玩,为什么不给我玩?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在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做“榜样效应”,指的是个体观察别人的行为之后,通过模仿来产生和别人一样的行为。

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总是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

所以,想让孩子不要去沉溺于手机,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以远离手机。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孩子也玩手机上瘾,不如试试多巴胺熔断的方法。

不出两个月,就能让孩子戒掉手机的瘾。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