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4日,青年节。
属于夏天的五月,
和蓬勃的青春是那么相衬。
青春是什么?
也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
它代表着稚嫩,迷茫,充满未知的人生。
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
有那么一群青年人,
他们用独属于青春的热血与活力,
荡开重重阻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向全世界宣告:
无奋斗,不青春!
正如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毛泽东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1910年秋天,
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
只身一人前往五十里外的东山小学堂求学。
临行之前,
他写了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
放在父亲的账簿中。
他对父亲说:
“我立志走出这片土地,
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闯荡。
倘若没有闯出一番事业,
我便不回来见您。
人间到处都是巍巍青山,
哪里不能掩埋我的铮铮铁骨?”
在青年人的眼中,
世界很大,
一双眼是看不够的;
世界也很小,
只要有一颗心,一双脚,
就能走到心中的远方。
1913年春天,
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
在那里,
他心中那个伟大的理想,渐渐萌芽破土。
在阅读完印着卖国条约的《明耻篇》后,
他提笔写下了四句誓言: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雪耻救亡,就当时的局势来看,
很难很难。
但是他做到了,他们做到了。
所谓青春意气,
不过就是敢想敢干,
无畏失败,无谓牺牲。
多年后,他站在橘子洲头,
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便是对那段时光,那些青春热血,
最好的注解。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4年10月,
16岁的周恩来,正来南开学校求学。
战火纷飞的年代,
学校从来不是象牙塔。
无数学子从书本中抬起头来,
他们在思考:
如何将脑海中的知识,
变成刺向敌人的利刃。
周恩来,
便是其中一个。
在《春日偶成·其一》中,他这样写道:
“放眼望去,原本春意盎然的郊外,
竟也弥漫着战火的硝烟。
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被反动势力摧毁。
但我却在其中,看到了希望的火把,
千千万自由的人民啊,
他们就要奋起战斗,
为美好的未来洒下热血。”
他是温润如玉的少年君子,
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
笑起来如同春风一般暖人。
但他同样也是坚韧的,勇敢的,
敢于一头扎进迷雾中,为理想而奋斗。
在年轻的周恩来身上,
既有博学的沉稳,也有青春的朝气。
在课堂上,老师曾问:
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人回答是为了帮父亲记账,
有人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只有他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至今日,
这句话依然激励、感动着无数人。
那只有一次青春啊,
在他身上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彩。
鲁迅
从来如此,便对么?
1903年前后,二十出头的鲁迅正在日本留学。
那是他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与许许多多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一样,
鲁迅也怀有救世济人的心愿。
一开始,他专心研习医理,
希望能够做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在留学期间的一次期末大考中,
他拿到了好成绩,
但外国同学却诬陷他作弊。
那时的鲁迅忽然意识到,
他们其实并不是针对他个人,
而是刻板地认为,
中国人不可能有这么“聪明”的脑子。
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
是得不到尊重的。
相比起肉体,他更应该拯救的,
是同胞的灵魂。
当时的中华儿女,
要自由,要发展,要进步。
手术刀是做不到的。
自那时起,他便毅然决然地走上文学之路,
以笔为矛,划破阴霾的天空,
发出呐喊: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支笔,真的能挽救一个民族于危难吗?
也许并不能,
但无数支笔,无数个坚定的信仰,
可以织出一张巨大的网,
打捞起即将溺毙的希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话,
每读一次,
都让我感到身体中的血液又沸腾了一次,
诗词君想把它,
送给所有青年人:
青年节
青春不是一段年龄
没有人永远青春,
但永远有人正在青春。
青春不是一段年龄,
而是一种心态。
不甘平庸,锐意进取,
相信一切美好,
并愿意为之努力,
就是青春的通行证。
在和平年代,
我们不再受战火摧残,
青春不再是血色的,
但它的内核却始终是一样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便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夏天的号角已经吹响,
去爱吧,去奔跑吧,
去为你心中的理想全力以赴吧!
唯愿所有人:
不负青春,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