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名称

《劳动经济研究》

期刊介绍

《劳动经济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发表就业工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劳动力迁移、收入分配、卫生健康、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等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原创性论文。

刊物级别

AMI核心(2022版), 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中文核心(2023年版), RCCSE(中文核心A-)(2023第七版),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维普), 目次收录(万方), NCPSSD(国哲社文献库),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社科院刊物不收版面费,匿名审稿。

投稿方式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出版日期: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

3、不收版面费

投稿指南

投稿包括两部分内容:封面和正文。正文不要出现作者姓名,以便于匿名审稿。

1. 封面格式

(1)中文标题;

(2)全部作者的姓名(中、英文)、单位(中、英文)、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作者单位应具体到二级单位(如果有的话);

(3)致谢词及相关资助(如果有的话);

(4)中文摘要(300字以内,简要阐述论文研究的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

(5)3~6个中文关键词(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

(6)英文标题(与中文标题对应);

(7)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

(8)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

(9)3~4个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分类号(详见https://www.aeaweb.org/econlit/jelCodes.php?view=jel)。

2. 正文格式

(1)页面设置。全文请使用Microsoft Word编辑,纸张大小为A4,设置文档网格每页31行、每行37字。

(2)标题及编号。一级标题用“一”等编号,二级标题用“(一)”等编号,三级标题用“1.”等编号,四级标题用“(1)”等编号。一级标题居中,二级及以下标题左对齐。前三级标题独占一行,四级标题与正文连排。全文采用宋体字,一级标题4号字加粗,二级标题5号字加粗,三级及四级标题与正文5号字不加粗。

(3)中英文简称或缩写。使用简称或缩写时,需在中文全称或英文全称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切忌文中第一次出现即为缩写。

(4)数学公式。推荐使用Mathtype录入数学公式。公式中的变量无论大小写均使用斜体,正文中引用公式中的变量时应与公式中保持一致。公式中的数学符号和数字使用正体,表示矩阵的字母用加粗黑体斜体。公式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放在小括号内右对齐。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公式序号应为“式(1)”,而不应为“一式”、“1式”或“(1)式”等其他序号。

(5)正文中数字。①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勿用中文表示,即用“20世纪”、“21世纪”,勿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年代用“1980年代”、“1990年代”,亦可用“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勿用“80年代”、“90年代”;年份用“1999年”、“2015年”,勿用“99年”、“15年”。②时间段表示方法为:“1991-1995年”、“1991年至1995年”、“1991年10月至12月”、“1991年10月至1995年12月”、“1991年10月6日至1995年12月5日”,勿用“1991年-1995年”、“1991至1995年”、“1991年10-12月”、“1991年10月-1995年12月”。除年份和月份范围使用“-”外,其他数字范围使用“~”。③百分数表示方法为:“1%”、“1%~5%”、“提高1个百分点”,勿用“百分之一”、“1~5%”、“提高一个百分点”;百分数小数位后最多为两位,并做到全文统一。④倍数和分数的表示方法为:“1倍”、“1/3”,勿用“一倍”、“三分之一”。⑤文中数字的小数位最多为4位。

(6)标点符号的使用。除英文参考文献及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JEL分类号之外,论文其他部分应使用中文标点符号。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应遵守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

(7)注释。注释以脚注形式放在当前页,脚注采用①②③编号,每页重新编号。

(8)表、图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表题居中放在表的上方,图题居中放在图的下方。表、图须随文排,文中应注明“见表1、图1”、“如表1、图1所示”等字样,文中出现此类字样后,再排相应表、图。所有涉及数据的表、图均应标注数字单位和资料来源。资料来源的标注格式一般为:“根据……计算得到。”

(9)文中引用文献采用“作者-年份”制格式,具体有“作者(年份)”、“作者1和作者2(年份)”、“作者1等(年份)”、“(作者,年份)”、“(作者1、作者2,年份)”、“(作者1等,年份)”、“Author(年份)”、“Author 1 & Author 2(年份)”、“Author 1 et al.(年份)”、“(Author,年份)”、“(Author 1 & Author 2,年份)”、“(Author 1 et al.,年份)”等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时,中文文献使用作者全名(包括中文文献中的英文作者),英文文献使用作者姓氏。

引用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多篇文献时,在年份后按篇名排序依次添加a、b、c等字母以示区分。连续引用多篇文献时,同一作者的不同年份之间使用逗号隔开,如“作者(年份1,年份2)”或“(作者,年份1,年份2)”;不同作者的文献之间使用顿号或分号隔开,如“作者1(年份)、作者2(年份)”或“(作者1,年份;作者2,年份)”。

参考文献列于文章末尾,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要与文末列出的一一对应。中文参考文献在前,英文参考文献在后,并按作者姓名、出版年份、篇名排序。

3. 参考文献格式

中文文献中多个作者之间使用顿号隔开;英文文献中多个作者之间使用逗号隔开,但最后一个作者之前使用&隔开。英文文献中的第一作者使用“姓, 名”格式,其他作者使用“名 姓”格式。英文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姓名须用全称。英文参考文献中,标题的实词首字母须大写。

往期收稿方向及文章题目参考

数据要素、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居民就业

公共数据开放与就业机会--来自6800万条在线招聘信息的证据

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福利增进--基于可行能力的视角

机器人使用如何塑造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基于职业任务属性转变的视角

企业国际化、就业增长与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基于年报的文本分析

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劳动收入份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