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马丽主演的电影《水饺皇后》正在热映,讲述了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将一只水饺做成国民品牌的励志故事。从推着小车卖水饺,到打造被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可以说,臧健和是个体工商户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杭州个体工商户突破百万户,其中也诞生了杭州的“水饺皇后”“煎饺大王”等。
昨天,“搭子计划”邀请拱墅“煎饺大王”——夹城巷“老齐生煎”的老板齐新伟,和他的食客们走进保利国际影城杭州农都店,观看电影《水饺皇后》。
“搭子计划”活动由拱墅区融媒体中心、18个街道联合都市快报共同发起,旨在全城寻找各种“搭子”,逛遍拱墅区好吃好玩的好地方。
从北京到杭州
成为杭州百万户个体户之一
没有漂亮的履历,马丽扮演的臧健和初闯香港的路并不平坦。一次因伤被辞退后,朋友一句“你包的饺子这么好吃,为什么不摆摊”,点燃了她的创业梦想。而点亮齐新伟的创业梦想的,是一只煎饺。
齐新伟是台州仙居人。上个世纪,好多仙居人到杭州卖油条、烧饼、肉麦饼。1998年,远在北京做油漆工的齐新伟接到一位老乡的电话,得知“左家新村门口有个空闲摊位,可以来杭州卖油条”。他二话不说,从北京跑到了杭州。
“有了摊位,就可以安定下来,不用东奔西跑了。”不过,齐新伟不想跟老乡抢生意,靠着小时候学的做煎饺的手艺,他开始卖煎饺、煎包,2毛钱一个。
一开始,煎饺摊的生意并不好。齐新伟根据食客们的反馈,不断改良馅儿的材料和皮的厚薄,“慢慢就摸索出经验来了,一锅饺子加多少水,全靠手感,做出来味儿就是对的。”
2004年,老齐的手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认可。生意逐渐好起来后,他搬到了米市巷公交站附近的一个水果店门口,暂时有了一个固定的位置。
2007年,夹城巷9号店铺转让,有了一点积蓄的老齐趁机盘了下来,正式有了自己的门店——老齐生煎。
剁馅、调味、包制,待煎包出锅,香气四溢,附近的居民们闻香而来。每天早上7点左右,老齐生煎门口就会排起长队,成了夹城巷的“活招牌”。二十多年来,老齐夫妇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常。
“我几乎是从小吃到大的,每天早餐5个煎饺加一碗馄饨,最落胃。”和老齐一起来看电影的沈瑛说。
老齐的煎饺、煎包
保持着1元1只的价格
老齐包的煎饺煎包为什么好吃?
“就是非常家常的味道,吃得出来,肉很新鲜,也没有太多调味料,味道很清爽。”食客刘德勤说。
做煎饺,老齐有自己的讲究:“肉馅用的是夹心肉,是猪身上肥瘦最均匀的一块,面皮是我们独家的肉皮冻,猪皮买来刮干净,做成煎包、煎饺的外皮。煎饺的皮很有讲究,要求做到很薄,一扯就破,露出带着汤汁的肉馅。”
看电影之前,老齐特意做了100个煎饺带到电影院,分给一起观看电影的观众。
“饺子是一个个卖的,好不好吃,食客的嘴说不了谎。”老齐说,越是这样的小本生意,越是良心生意。在夹城巷卖了27年煎饺煎包,老齐的煎饺煎包从2毛钱涨到1元1只后,至今保持着这个价格。
在杭州打拼多年,老齐早已把杭州当成自己的家。
初到一个城市打拼,总是不容易的,但也收获了很多帮助。电影里,马丽的经历,让老齐深有感触。
“2012年,房东急用钱,我一次性付了15年的房租。在这里,我既是做生意,也是过生活,要彼此帮衬。”老齐说。
2016年,老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出了第一家连锁店,至今,已经开出了13家门店。不管开多少家店,老齐夫妻俩依然把夹城巷的这家店守得最牢,每天凌晨3点准时出现在店里。
请你去夹城巷
尝尝“老齐生煎”
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游步道从武林门码头往北,会路过老德胜桥,桥西边的巷子就叫夹城巷。
“夹城”之名,是指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主要的功能是防卫和遮蔽。夹城早已不存,但河道仍在,巷陌格局仍在。《西湖游览志》有“夹城巷,东通递运所,四达之衢,市廛殷阜,肩摩踵接”的说法,说明此地当年商贸繁盛,人流庞杂,如今亦如是。
如今的夹城巷,西起湖墅南路中段,东至德胜桥接长板巷,巷子两边分别是左家新村和锦绣新村两个小区。短短300米的巷子,安静隐匿在车水马龙的杭州市中心,却在钢筋水泥和喧嚣的都市中升腾起一份难得的烟火气。
上午7点到10点,是夹城巷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清晨,当阳光洒在夹城巷的街道上,这里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沿街的生鲜店铺、小餐馆陆续开张,店主们忙活起来,准备迎客做生意。
巷子里有老齐生煎,还有大大小小的生鲜店铺,还有一家开了30多年的周记炒货。从2014年起,每年重阳节前后,周老板都会给周边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糖炒栗子。这一送,便是十多年。
小巷的烟火气,是平淡生活的诗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些简单而真实的情感,那些温暖而熟悉的场景,始终是城市生活里最柔软的部分。
老齐说,如果偶得闲暇,欢迎大家来夹城巷逛一逛,尝尝他做的煎包、煎饺和馄饨。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王青
通讯员 梦诗三悦 史一丹
摄影 江玥
编辑 肖旭
审核 毛迪 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