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最新斩获的

“福州工匠”证书

为福州港罗源湾陆岛码头有限公司

技术工程部技术保障科科长李彬的

荣誉墙再添一抹亮色


李彬。

从福建省第三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到“福建交通运输集团最美奋斗者”,再到“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年度设备技术能手”……34年来,李彬始终心系码头设备效率提升和技术后备人才培养,以技能为锤,以奋发为凿,将电气维修工作做到极致。


“大师,今天又要麻烦你了!”“别恭维我了,这都是我分内的事情。”五一假期,在陆岛码头之上依然能看到李彬忙碌的身影。这位头戴安全帽、身着橙色工作服的“设备医生”登上大型机械的钢铁臂膀,与同事们一起展开码头设备检修的工作。


每天早在晨光初露时,李彬便一头扎进泛着金属冷光的设备丛林,展开全天候的“望、闻、问、切、听”五感协同诊断。时而站在排排仪表盘前,耐心记录各项数据,时而细细聆听,捕捉耳畔的杂音,判断机械运作时的振动是否出现异常……

这样枯燥而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4年。不知道有多少个五一假期,他都像今天这样在码头海风的吹拂中度过。


蒋艳飞 摄

1991年盛夏,尚且稚嫩的李彬踏进了福州台江港务公司。面对80年代引进的老旧设备,刚毕业的他跟着老师傅与锈蚀电缆、老式门机打交道。台风季配电室频繁跳闸时,他裹着雨衣彻夜值守;寒潮中轨道吊突发故障,他徒手拆解液压阀直到指尖冻僵。短短几年间,他从跌跌撞撞的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2010年,福州台江港务公司将生产经营阵地转移至罗源。面对偏远的地理位置与简陋的住宿环境,李彬主动请缨支援,不舍昼夜地坚守一线,确保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随着港口业务的不断攀升,设备间的协同作业日益紧密,犹如齿轮相互啮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安全系统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精进自己的维修技艺,探索自有设备如何焕新升级。”面对新的时代课题,李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牵头推进港口龙门吊电磁吸盘改造项目,选择适合的电磁吸盘,消除人工装卸挂钩存在的安全隐患,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30余万元,还带动H型钢吞吐量完成41.51万吨,比增9.64%。


李彬团队还乘上了当下的科技新潮,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码头管理中。港区正面吊等大型流动机械设备作业时,存在较大视角盲区、倒车影像抗干扰能力弱、夜间视野较模糊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改造并安装了3台正面吊AI智能防撞系统,让日常作业告别后视镜,告别慢半拍。”说起新设备,李彬神采飞扬。

除正面吊AI智能防撞系统外,还有门机大臂智能防撞系统、龙门吊大车行走电子围栏……在李彬的不懈努力下,升级后的设备纷纷完成亮相,码头的安全生产插上了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每年得以节省5万元到6万元的维修成本。


陈达人 摄

凭着技术实力,李彬在设备技术维修领域脱颖而出,但他从未沉迷于“技能大师”的光环,而是选择将技巧与经验倾囊相授给学徒。2014年,李彬领衔成立福州市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导师带徒的传帮带形式,先后培养了1名机械高级工程师、1名港口电气助理工程师、2名维修电工专业技师、4名高级工、2名中级工与9名初级工。

“下一步,我准备推进远程控制系统,让维修工人在办公室就可以查找排除码头上的大型设备故障,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李彬边说,边朝向他走来的同事们点头致意。他的工匠精神正成为一盏明灯,激励港口人奋斗拼搏,共同书写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新篇章。

记者 刘露 文

图片由罗源县总工会提供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雷岩平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