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见过抄袭的,但是没见过抄袭的这么高调的。
五一期间,浙江海宁有一家商场盛大开业,据说这家商场投资30亿,开业的时候还有很多明星、记者、导演等人为其捧场,而对于这些,引起大家热议的还是这个商场的名字。
这个商场叫做“胖都来”,猛的一看还以为河南的胖东来开到浙江了,胖东来也是完全 不惯着,表示已经完成取证并邮寄给了对方律师函,但是这个官司并不是非常的好打。
“胖都来”和“胖东来”
为了这次亮相,“胖都来”可谓下足了本钱,开业现场,不仅有演员叶璇亲临助阵,担当起某种意义上的“开业大使”,更有丁勇岱、姚刚、李强、刘仪伟、赵亮、“三德子”等数十位涵盖演员、导演、主持人的各界名流,通过现场出席或录制视频的方式送上祝福。
如此阵仗,迅速为“胖都来”斩获了千万级别的网络曝光量,声势确实浩大,而这番操作并未赢得满堂彩。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胖东来,有人直指其存在“蹭热度”的嫌疑,认为这是典型的投机取巧,一开始就输在了格调上,给人一种“李鬼”遇上“李逵”的既视感。
胖东来表示已经取证完成,并且发了律师函,但是关于商场背后势力的传闻也悄然流传,有说法称其背景不容小觑。
还有网友表示,老板恰好姓“都”,这无疑给之后的商标纠纷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与此同时,这家商场母公司的商业布局也浮出水面。
信息显示,该公司在不久前(有资料误传为未来年份,应指近期)集中申请了包括“胖都来”、“淘都来”在内的多个商标,覆盖领域从零售延伸至服装、广告等,似乎早已为这场可能到来的“走红”做好了多手准备。
公众的疑虑不仅停留在名字上,一些网友开始担忧,“胖都来”会不会在商品品质和服务上同样只是拙劣的模仿?
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会不会卖雷碧、白事可乐”这类讽刺性的调侃,虽是玩笑,却也点出了山寨模式的核心隐忧:依靠模仿博取眼球,却可能缺乏内在的品质支撑。
更有人对参与宣传的明星表示不解甚至失望,尤其是一些素有口碑的老戏骨,为何会为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疑似“山寨”的品牌站台?
为何一个名字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舆论
“胖东来”这三个字,在河南尤其是许昌地区,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商超的范畴。
1995年它还只是街边的一家烟酒店,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凭借着近乎严苛的品质把控和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缔造了中国零售业的一段传奇。
“无理由退换货”、“委屈奖”等创新服务,早已成为行业内外学习和讨论的范本,2023年的数据显示,其单店日均客流超过三万人次,会员复购率高达惊人的89%,这绝非仅靠营销能够达成。
早在2019年,“胖东来”商标便已被官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法律保护范围覆盖了超市、百货、餐饮等共计45个大类别的商品与服务。
与“胖都来”依赖明星造势不同,真正的胖东来素来不请明星代言,他们会将资源投入到更基础也更核心的地方,比如斥资数百万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以确保食品安全。
这种对内功的修炼,被认为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人相信,胖东来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商业模式,更在于其创始人于东来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格局与价值观,这些是难以被简单复制或模仿的精神内核。
胖东来维权的考量
面对“胖都来”的横空出世和高调宣传,胖东来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启动了法律维权程序,胖东来明确表示,欢迎同行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但对于这种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蹭热度”行为,绝不会坐视不管。
从法律角度审视,胖东来的维权行动似乎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支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条款,如第五十七条,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即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对比两家商场的标识,尽管在颜色、字体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文字组合的高度相似性,加之两者同处于零售服务领域,满足构成商标侵权的法律要件的可能性相当大。
过往的案例也提供了参照,比如“茶颜观色”奶茶因模仿“茶颜悦色”最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百七十万元。
此次事件中,若“胖都来”最终被判定侵权,参与其开业宣传的明星们,即便无需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其个人声誉却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公众形象和社会评价恐怕也难免受到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声音,绝大多数站在了胖东来一边,许多网友直言不讳地将“胖都来”斥为“山寨”、“碰瓷”,认为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遏制,以保护原创品牌和消费者权益。
有观点进一步分析,胖东来此次提起诉讼,其首要目的或许并非在于官司本身的胜负,而在于通过法律途径,向公众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这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请消费者务必加以区分,避免混淆,这种公开表态,本身就是对自身品牌声誉的一种积极维护。
人们猜测,胖东来真正担忧的,并非市场竞争本身,倘若“胖都来”也能像胖东来一样善待员工、严控品质,或许并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而是害怕对方打着相似的旗号,进行损害消费者利益、压榨员工等行为,最终玷污了“胖东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金字招牌。
当然,商业世界中名称相似的品牌并非没有共存空间,有人提及珠宝行业的“周氏家族”现象,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等品牌虽然都姓“周”,但各自通过在工艺、设计、市场定位上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了相对良性的竞争格局。
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商业成功之道在于创造独特价值,而非简单复制他人名号。
最后想说的是,真正的商业传奇,从来不是依靠“碰瓷”他人名气写就的,而是源于用匠心和实力,一笔一划铸就属于自己的姓名。
参考资料
大皖新闻2025-05-03《浙江一商场取名“胖都来”被指蹭“胖东来”热度 工作人员:没有改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