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曾耗费巨资,
送一批学生出国深造,
其中一位佼佼者叫卢鹤绅。
可后来我们最迫切需要科研人才时,
他却选择了国外的“糖衣炮弹”,
接受高薪留下为美国造战机。
此举着实令人心寒,
如今卢鹤绅步入晚年,
想要回到大陆探亲,
但网友已经不承认他是中国人。
而令人惊奇的是,
卢鹤绅还有个大名鼎鼎的亲哥哥,
在国内十分受人敬仰,
此人名叫卢鹤绂(fú)。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破开原子弹秘密的人,
中国11位两弹元勋中,
有7位曾是他的学生!
卢鹤绂
1914年卢鹤绂出生在辽宁沈阳,
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卢景贵,
是我国著名的机械、铁路专家,
还是“少帅”张学良的好友;
他的母亲崔可言,
曾和革命英雄秋瑾一起在日本留学。
三年后,弟弟卢鹤绅出生,
在家庭熏陶下,天资聪颖的兄弟两个,
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毫不吝啬,
满室书香供他们研读,
兄弟俩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1932年,卢鹤绂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
几年后,弟弟卢鹤绅,
也不甘示弱走进了这所大学。
知识就是力量,因为愚昧和落后,
西方一直欺凌着中国,
当时的政府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
不惜耗费巨额资金,
送一批优秀学生去国外留学,
卢鹤绂和卢鹤绅便是这其中,
通过选拔考试的两名佼佼者。
“救亡图存,改造革新”,
出国时的誓言言犹在耳,
只是没想到后来,
卢鹤绅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做出了与哥哥卢鹤绂截然不同的选择。
卢鹤绂
1936年,
卢鹤绂先抵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曾在年少时,
他亲眼目睹了国人受侵略者蹂躏,
为民生艰苦而痛心疾首,下定决心:
要在美国,为中华民族争口气!
而当时,
原子物理学是最热门的学科,
特别是铀核裂变现象被发现以后,
如何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核,
成为物理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卢鹤绂决定挑战这一难题,
经过不断努力,
他精确测定了锂6、
锂7的同位素丰度比,
这一比值,
是原子弹、氢弹研制,
所必需的一个关键数据,
一直沿用了大半个世纪,
至今还是国际同位素表的标准取值。
卢鹤绂由此声名鹊起,
蜚声世界物理学界,
这一年,他还不到25岁!
1938年,他设计制造了一台,
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
并研究撰写了相关论文。
这引起美国方面极大震动,
但这一消息却被捂得严严实实,
因为这个成果被美国政府列为,
“设计制造第一批原子弹,
及原子反应堆的绝密”。
相关资料被美国扣了整整9年后,
才向世界公开。
卢鹤绂在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工作
年仅26岁的卢鹤绂,
已经是物理界备受瞩目的顶尖天才,
耀眼的明日之星。
但是,当他取得博士学位,
收到学校的《科学人才征用表格》时,
他却没有填,被问及理由,
他这样说道:“我的工作岗位在中国。”
与此同时,他寄回一封家书,
向父母说明了自己回国的决定。
在信中,他写下九个字:
“我要与国人,共赴国难。”
而当时处于抗战中的中国,
几乎没有任何科研环境可言,
以卢鹤绂的声望和能力,
美国方面是给出了最优厚的待遇的,
实验室、助手统统随意挑,
房子车子这些标准配置应有尽有。
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评论说:
“如果卢鹤绂留在美国的话,
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一个物理学家而言,
个人成就的巅峰,
不就是摘得最高桂冠诺贝尔奖吗?
何况战乱中的祖国,
实验条件几乎为零,
薪酬待遇和美国比起来,
那更是天壤之别。
面对这样的选择,
同样博士毕业的弟弟卢鹤绅,
接受了美国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
做出了留下的决定,
卢鹤绅认为,
只有美国才是开展研究工作的“乐土”。
并不断劝说哥哥也一起留下来。
卢鹤绂看着背弃誓言的弟弟,
心中满是悔恨,
他没想到弟弟如此经不住诱惑,
实在是令人失望。
卢鹤绂冷冷地拒绝:
“在美国,我什么都研究不出来,
回到祖国,
我的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涌现。”
就这样,
一同长大一同留学的亲兄弟,
一个向东回归,一个留在原地,
走向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卢鹤绂夫妇在婚庆典礼后与参加婚礼的友人们合影
1941年10月,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阴霾中,
卢鹤绂拿到了中山大学的聘书,
他转机来到香港机场,
却被安检拦了下来,
因为他穿着一身反季大衣,
衣服里面鼓鼓囊囊,
整个人看上去臃肿不堪,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
让他打开大衣一看,
衣服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
插袋里,
塞满了英文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有些愣怔,
从香港跑去内地的人,
都带食物和值钱物品,
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安检员好奇地问卢鹤绂: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
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
还要带这么多书?”
卢鹤绂解释,
自己是中山大学聘请的教授,
知道国内书籍缺乏,
为了将最新的科学带回国内,
不得不将身上塞满了书籍。
看着这位年仅27岁的教授,
看着他为了能带书回国所想的“笨办法”,
安检员顿时肃然起敬,就此放行。
赤子的回归,日后掀起惊涛骇浪。
卢鹤绂一家
11月,卢鹤绂和妻子,
抵达广东国立中山大学,
因为抗战时期,
中山大学仍在不断流亡重中,
理学院院长康辛元,
在塘口村迎接夫妇俩时,
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卢鹤绂应答: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他本来是在实验室搞实验研究的,
可在苦难的中国,
实验室的影子都没有,
卢鹤绂不得不转为理论物理开课讲授,
他是中国开设核能课程的第一人。
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
为躲避战乱,在一座古庙里,
卢鹤绂给大四学生讲授理论物理、
核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
他们夫妇住在农村,
当地的村民经常会看到,
这位美国回来的教授,
在院子里劈柴,
他本该站在实验室里挥斥方遒,
如今却挥着手中的这把柴刀.......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
卢鹤绂仍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
只要是能获得的学术杂志,
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这一本本厚厚的手抄,
未来成为为中国核能领域,
培育人才的星星火种。
1945年,
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举世震惊。
卢鹤绂撰写《原子能与原子弹》一文,
发表在《美国物理月刊》上,
他透过理论估算,
推导出铀235原子弹等重要数据,
使美国独家的绝对机密大白于天下!
这篇文章引起国际震惊,
权威压根没想到居然会是一名中国人,
破解了美国如此重要的机密!
卢鹤绂因此被誉为,
“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这些重要的数据理论,
第一次给中国人,
全面介绍了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
卢鹤绂,
被聘入复旦大学代号“546”的神秘科系,
执教了两年,
这个科系只为培育原子核科研、
工程专业人才,
卢鹤绂将自己当年的手抄学术杂志,
还有自己关于核物理的知识,
全部倾囊相授给这些特殊的学生。
后来从这里,
走出了我国核武界中的半壁江山: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7位巨星,
核武事业的90名工程师,
还有解放军高级将领,
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都在这里听过卢鹤绂的课。
他们见了卢鹤绂,
都要尊称一声“老师”。
中国核武这座庞大的工程,
卢鹤绂是真正鲜为人知的奠基人,
由此,
他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
1956年,卢鹤绂,
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一级教授,
并担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
尽管当了官,
可他一向“疏权贵亲卒伍”,
闲暇时与下属们无话不谈。
十年时期,卢鹤绂被关起来,
但由于他的身份太特殊,
他的工作又太过重要,
上面为了防止他被“斗”,
专门派人陪他一起住,保护他;
在一些批判大会上,
职工们因他平易近人和朴实纯真,
没人对他有任何侮辱人格的过激行为。
1980年,
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
还与他的弟子王世明一起撰写,
《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
在美国权威杂志发表,
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当年,在卢鹤绂离开后,
和他同实验室的另外两个物理家,
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就算没有诺奖,
卢鹤绂对世界的影响也并不打折扣。
基于卢鹤绂对核物理学的卓越贡献,
国际称他是:
“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
他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
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
并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
《国际传记辞典》;
美国传记研究院,
也授予他”国际成就奖”,
并载入美国传记研究院:
《世界五千人物》,
及《五百权威领导人名人榜》。
美国德克萨斯州,
建立起了名为“卢鹤绂实验室”的,
全美中学最好的科学实验室,
并竖起了卢鹤绂的铜像,
这是美国,
第一次为中国科学家塑立雕像。
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
定为“卢鹤绂日”。
能得到世界如此厚重赞誉的中国人,
寥寥无几。
在卢鹤绂为祖国奉献的那些年里,
他的弟弟卢鹤绅也在为美国奉献着,
卢鹤绅在被美国航空公司,
高薪聘请为高级设计师后,
就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籍。
此后几十年,
卢鹤绅为美国的航空武器研发,
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功为美国研制出F14雄猫战斗机,
和A6舰载机,
尤其是F14战斗机,
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王牌战机,
美国军事力量因此大大增长,
而那个时候的美国,
正在对我们采取技术封锁措施。
从美国离开那日起,
一个选择,让亲兄弟成为陌路人,
弟弟为美国研发战机牵制中国,
哥哥为中国倾尽心血成核能之父。
而命运给予的馈赠,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初为锦绣前程而留下的弟弟,
如今想要回来却被网友唾弃;
而弃荣华抛富贵万里回归的哥哥,
则备受国人尊敬景仰!
天涯赤子,满腔热忱,
身体力行,如日之恒。
在卢鹤绂身上,
凝聚着的是科学家对祖国,
最深沉最真诚的爱。
我们的祖国能拥有自保能力,
能有今天的强大,
离不开像他这样弃国外荣华,
为祖国开天辟地的科学家,
他们是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人可以失小节,却不能失大义,
也许留在哪里是个人的选择,
但前提是,
不能把武器对准自己的祖国!
虚荣和诱惑侵蚀的背叛者,
会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
而真正的爱国者,
虽死犹生,灵魂不灭,
流芳中华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