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介绍
咨询人:男生妈妈
男生年龄:17岁
专家服务老师:蔺玉娥老师及其督导小组
介入前:抑郁厌学,躯体性反应,一上学就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躯体症状,父母关系不好,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抚养,后来因为学习跟妈妈的关系很差。
介入疗愈后,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与妈妈的交流也更加亲密,亲子质量有明显提高,已经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我跟你说了我不去上学,我头疼、肚子疼,你听不懂吗?”
“一说上学就这疼那疼,在家就一点事没有,你是不是装的?故意骗我,不去上学。“
”跟你说了你又不信,爱信不信,不用你管。“
眼前的门又再一次在我面前”嘭“一声关上,堵住了我还没吵完的话。
这就是我们家的常态,经常在互相争吵中度过。
儿子今年17岁,正是上高二的关键时候,他动不动就不去上学,经常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但是我说带他去医院他又不去。
而且我看他在家里也好好的,不是玩手机就是躺床上听音乐或者睡觉,甚至日夜颠倒,晚上熬夜不肯睡觉,第二天又不肯去上学。
1米8的大男孩,个子比我高出一大截,冲我吼的样子让我心痛如绞。
儿子基本上是我从小一手带大的,我含辛茹苦,却养大了一个”白眼狼“。
那个明明小时候很疼妈妈的小男孩去哪了?
01
我和孩子爸爸是相亲认识的,只是觉得在合适的年龄遇到了条件还算合适的人,就这样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我们的关系不算很好,经常吵架。直到儿子出生后,我才觉得我的生活有了意义。
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可爱,心里就特别满足。
后来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我在家里闲不住,想开个店有点事做,就忍痛把儿子送去早托班几个月。
店面装修、开业、步入正轨之后,我又开始时刻把儿子带在身边自己照顾。
随着孩子长大,日常琐事更多,店里也一天天忙起来,我就有点无暇顾及儿子的感受,人一忙就会比较急躁,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一点小事就训斥一顿。
孩子爸爸每天不是上班就是打游戏,基本上也不太管儿子,就是个”甩手掌柜“,我一生气我们俩就会大吵一架,我却忽略了,幼小的儿子正在旁边瑟瑟发抖。
有时候抽时间带儿子去公园玩,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我就会把我儿子批评一顿,嫌他不跟别人好好相处。
结果我发现,儿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怕事,懦弱,喜欢安静呆在家里不出门,也不敢主动去跟别的小朋友玩,我有时候就抱怨他,性格一点也不像我。
02
儿子7岁的时候,他爸爸得了鼻咽癌,那一刻我的天都塌了。
我忙得焦头烂额,又要顾店里又要顾孩子还要顾他爸爸,伴随而来的经济压力还有精神压力,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的状态特别差,属于一点就着。我看着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一道题学不会,我的火气就会上来,对着儿子一顿猛烈输出,各种批评指责。
如果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就忍不住动手打骂一顿,嫌他粗心、不够努力、不好好学习。
我实在顾不过来的时候,就把我儿子交给奶奶照顾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反而对儿子心平气和了一些。
后来孩子爸爸癌症晚期的时候,他很痛苦,疼得根本睡不着觉,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症状。
我特别害怕,也过得十分痛苦,孩子爸爸暴躁易怒、经常自言自语、甚至伤人,我一度抑郁、恐怖、恐惧,多年走不出这种阴影。
这时的我,根本看不见孩子的委屈。儿子几乎成了我的出气筒,情绪上来就忍不住一阵发泄,却没想到,他还那么小,根本无力反抗,该有多痛苦。
03
儿子11岁时,他爸爸去世。
孩子爸爸的去世,我并不是不难过,但还是感觉松了一口气,感觉身上的重担一下轻了很多,那段难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我看着小小年纪就失去爸爸的儿子,忍不住一阵心疼,下定决心不再对儿子打骂。
从那之后,我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基本上对儿子的一切要求都答应,生活上的事也全包,一点家务都不让他做,十分溺爱。
我把所有希望全寄望在孩子身上,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放松。在我的监督下,儿子小学初中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几名,这也是我唯一欣慰的地方。
04
儿子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中考报志愿之前,我们提前商量,定好了报考的高中。
但是没想到百密一疏,儿子的中考志愿填错了,没办法只能选择私立高中,然后转过来转过去换了2次学校。
儿子突然就对学习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他说听不懂,读不下去,老师讲的他也不明白,记不住,上课就整天睡觉。
我想尽办法,帮儿子转到了一个公立的高中,情况却依然不见起色。
儿子小的时候,店里忙起来顾不上他时,我只好把手机拿给他玩,后来一直也没控制他玩手机。
但是儿子上了高中以后,突然开始沉迷手机,不肯学习。
因为手机和学习的事,我和儿子不断发生争吵,关系也越来越差。
儿子和关系好的同学经常一块儿打球、运动,回到家却根本不理我,一句话不说就回自己的房间。
高二之后,儿子更是无心学习,而且经常以头疼、肚子疼的理由请假。
看着离高考越来越近,我就越来越焦虑,总不能就这样耽误了一辈子吧,我决定求助专业机构帮忙。
05
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咨询了几个家庭教育机构。
但是有的要么要价太高,有的交谈之后又说不到我心里去,直到我遇到了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蔺玉娥老师。
第一次见到蔺老师的时候,我焦虑地诉说着儿子的情况。
”我儿子一上学就喊着头疼、肚子疼,在家就好好的,我一直怀疑他是装的。“
蔺老师拍拍我的手,轻轻地说:
“我知道你很焦虑,但其实孩子不是装的,这是抑郁情绪的躯体化反应。当我们的情绪无法用言语表达时,身体便会代替我们发声。
比如当你焦虑时,可能会头疼; 压力大时,肠胃就开始捣乱; 长期压抑愤怒,肩颈仿佛背着一座大山。“
我这时才知道原来一直是我误会了儿子,恶意揣测了儿子的行为,心里一阵后悔:
“我儿子的成绩原来很好的,一直在班里数一数二,他的初中班主任说,我儿子一定能考一个重点高中,没想到报错了志愿,后来转学,可能是去了新环境不适应,才会没心思学习。
蔺老师耐心地听我倾诉完,并没有继续解释孩子的问题,而是温柔地看着我说:
“那你呢?”
我一下就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反应。
蔺老师继续说:你一直在说孩子,你自己呢?婚姻不幸福、老公重病,甚至疼到精神分裂,到后来去世,你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还要照顾孩子,你也不容易啊。
就这简单的两句话,我积压了十几年的委屈、疲惫、无奈,一股脑儿全涌了上来。
我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终于有人能够理解我的痛苦。
蔺老师递来纸巾,轻声说道:
“我们先聊聊你吧,只有你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在蔺老师的倾听中,我多年的委屈好像都有了出口,一股脑发泄了出来,心情有了从未有过的放松,变得平静了很多。
蔺老师告诉我: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共生:
指人际关系中,双方形成过度依赖、边界模糊的互动模式,导致个体丧失独立性与自我认同。
父母与孩子互相吞噬情感、消磨意志和存在价值,形成“共生陷阱”的恶性循环。
当父母与孩子形成病态共生时,爱会异化为双向绞杀的藤蔓。
我和儿子就像两个溺水的人,互相拖拽。
我内心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没有释放出来,无意识发泄到儿子身上。
弱小的他被迫承担起安抚我负面情绪的任务,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内心痛苦无法排遣的时候,只能不断自我攻击,形成内伤。
大人的世界如果充满了疲惫、压力,又如何指望孩子的世界轻松、愉快呢?
儿子长期在这种负能量影响下,严重缺乏安全感,遇事退缩,逃避,很容易自暴自弃。
而且由于我对儿子的过分依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还有我后来对他的愧疚和弥补,都成了他沉重的负担。
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压得他喘不过气,最终堆积成抑郁与焦虑的牢笼,导致内心的自我能量不足。
所以,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加上青春期叛逆心理,发泄对失去爸爸、妈妈的日常管理严格等不良情绪的反抗,厌学的行为就随之产生。
而儿子的抑郁厌学又让我随之更加焦虑,母子两人陷入了情绪的恶性循环。
蔺老师根据我们的情况,决定从三方面下手:
PART.01
改善亲子关系
建立咨询群,具体指导我如何与儿子沟通,让我不要再逼迫孩子上学,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尊重、理解和信任,和孩子交流互动,给到孩子原初那种无条件的母爱。
PART.02
强大孩子内在自我
建立母子关系互动和链接渠道,蔺老师通过和孩子聊天、理解支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有价值感,激发孩子内驱力。
PART.03
减少对儿子的依赖,学会爱自己
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过度依赖对方,妈妈应该学会放手,拥有自己的生活,不再只围着孩子转,爱自己的同时会影响到孩子。
06
相信相信的力量。
我开始放松下来,不再在上学这件事上跟儿子较劲,而是努力寻找儿子在学习之外的优点,多鼓励多信任、不指责不说教。
也不再以孩子的名义拒绝社交,而是经常约闺蜜出去吃饭逛街,让儿子自己做饭吃,他生活上的事我也不再插手。
两个月的时间,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自信心增强、性格变得开朗了很多,不再沉迷手机,主动跟我说以后好好上课、不会再请假,他会把成绩追上来。
那一刻我明白,儿子已经有了抵御风雨的能力。
一年后,儿子顺利参加了高考,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30多分,成功进入了他理想的一本学校。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充满活力、懂得自我关爱的妈妈,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