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极具创意的“二十四节气主题非遗旗袍秀”展现四季诗意美学的演绎,由黄浦区委统战部联合区商务委、区文旅局、区妇联、淮海中路街道共同主办的“自由·向尚×寻美·黄浦”非遗进商圈活动日前在位于淮海中路的香港广场启幕,并启动“旗袍×非遗创新空间”,众多非遗传承人与国潮创客等自由职业人员共同开启一场将历时两个月的让非遗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盛宴,为非遗传承赋予新的跨界原创力量。


非遗该以怎样鲜活的姿态走进生活?

如何让非遗突破传承困境,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赢?在圆桌沙龙中,在海派旗袍盘扣制作技艺传承人、旗袍×非遗创新空间主理人刘秋雁主持下,丽丰控股上海区商业租赁高级经理潘雯、豫园华灯联席总经理肖晔鸣、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教育负责人郑珊珊、荷言新国风品牌创始人周立言展开了深度对话。


对于“如何打造非遗沉浸式消费场景?”核心议题,潘雯表示:“在淮海路上这么好的一个地段,我们引入了一些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传承和商业价值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平衡。今天这么重要的一个非遗文化活动在香港广场落地,旗袍非遗和商业有一个更美好合作的开始。”

围绕“非遗文化是否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的核心议题,肖晔鸣认为,文化出海,最重要的是走出去,要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定位,把平台搭建起来;同时要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合适的商业模式。


“我来自苏州,跟黄浦非常有缘,我是首届黄浦姑苏创业大赛的第一名,”对于“非遗如何与商业融合?”的话题,周立言,这位12年前创立荷言原创旗袍设计品牌创始人,如今已在豫园商城开设了上海首店的东华大学博士说,非遗是让过去的光照亮现在,再照亮未来,非遗与商业融合,让这种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可以走得更深远一些。怎样把传统的技艺运用到商业和设计的过程中,真正把“闺秀旗袍”做成一个奢侈品,不仅打动自己,也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能够在世界时尚圈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我们这一辈的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特别想做的一件事。

旗袍×非遗创新空间进商场

作为“自由·向尚×寻美·黄浦”非遗进商圈的关键部分,“旗袍×非遗创新空间”在当天启幕。

100多平方米的展区以“生活中的旗袍”为主题,呈现了“百年霓裳展&非遗盘扣展”,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女白领阶层的衣着习惯。款式从直筒到曲线,面料与图案也逐步国际化。“这里展现的50多件旗袍,一件旗袍一个故事,有一点当年十里红妆的感觉。”刘秋雁说。



旗袍盘扣是整件旗袍的点睛之笔,而非遗旗袍盘扣展区则展现了这一技艺的无限可能。

这里有刘秋雁根据上海的节气特点创作的“二十四节气海派旗袍盘扣及文创作品展”,春天、夏天的十二个节气以花为主,秋天六个节气以水果为主,冬天的六个节气也遵循上海的特点来设计,将节气中的一些元素设计成胸针、吊坠等文创产品。吸引了观众驻足欣赏。“每一枚盘扣都是一段文化密码,我们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让它从衣襟‘走’向生活。”刘秋雁说。


展区同时展示了来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基地——中华职业学校的海派盘饰作品,这些由职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创作的盘饰作品涵盖了胸针、耳饰、发夹、钥匙扣,彰显了“传承海派韵味,孕育盘扣匠心”的主题。

展区还展示了十位非遗传承人的代表作品:“三林刺绣技艺”的丝巾、“上海丝绣”绣成的玉兰花、“海派文化剪纸”呈现的小蛇……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注入当代审美与实用功能。观众王女士感慨:“原来非遗可以如此贴近生活,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时尚宣言。”


旗袍×非遗创新空间将持续开放两个月,期间将举办非遗手作课、设计师沙龙等互动活动。让旗袍再次走进生活,让盘扣点亮日常。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让海派旗袍成为非遗跨界创新的超级符号,激活商圈文化流量,实现“让非遗走进日常,让传统活在当下”。

“开启旗袍×非遗创新空间,就是要运用传统文化,让商场能增加人气、增加文化底蕴,所以才有了这个旗袍创新空间的呈现。”在提及创新空间策划理念和布展逻辑时,刘秋雁说,这个创新空间采用联合呈现的形式,以旗袍为主要的一个文化符号,联合了一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比如插花、香道、斑布印染等等,一起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一些教授手工制作、系列课程等,让非遗文化传承多一个通路,这就是我们旗袍非遗创新空间要做的事情。


记者手记

非遗进商圈: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秀场、展陈、论坛,“自由·向尚×寻美黄浦”非遗进商圈活动通过为非遗传承人等自由职业人员搭建技艺展示与品牌孵化的创新平台,促进该群体在健康多元发展的同时,引领非遗新国潮成为链接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价值载体。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城市文化名片。当非遗技艺与商圈活力相遇,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复兴正悄然启幕。

“其实对于我们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来说,一直在商圈周围打转,很少真正进入过商圈,对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而言,大众的接受度还不够。”刘秋雁说,非遗进商圈,就是在这方面下功夫,想通过商圈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在一段时间里把非遗项目做一个展示,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生活。

当你在商场遇见非遗传承人和作品展示,或参与非遗的沉浸式手作时,这种场景恰恰展现了现代商圈的转型——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印证了一种趋势——消费者渴望在购物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情绪价值。这种转变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深层革新:传统文化需要年轻化表达,潮流文化需扎根情感联结。

在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非遗从展馆、工作室走向商圈,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为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更在城市商业生态与消费升级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将成为激活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特约记者 / 王玉龙

编辑 / 孙冲

图片 / 王玉龙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