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人公:向振熙老人
她的名字在大众的眼里是陌生的,近百年来她的故事也知者寥寥。但是如果听到了她身后这群人的名单,闻者必然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肃然起敬。
被称为近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杨昌济是她的丈夫,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她丈夫倚重的门生,更是她的女婿;杨展烈士是她的孙女;向钧烈士是她的外甥。作为杨开慧的母亲,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她跟着女儿、女婿到处搬家,帮着女儿一起养育三个年幼的孙辈。在经历杨开慧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之后,她又不辞辛苦地迈着自己的一双小脚,与儿媳一道,带着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外孙,从湖南老家出发,辗转将他们安全送到上海毛泽民的手中。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情相悦,在长辈的祝福声中喜结连理。
毛主席的家人,长相大气
向振熙出生于长沙一个书香世家,与丈夫杨昌济是青梅竹马的表姐弟。幼年的杨昌济父母早逝,生活孤苦。因为杨、向两家的亲缘关系,从小就在两个家族间轮流生活与学习。杨昌济天赋极高,喜欢读书、喜欢深究书中哲理的他,勤学苦读,无论学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道来,在同龄人中可谓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十五六岁的他已长成英俊挺拔的青年,他博览众书,深谙道理,在亲戚眼中是个必成大器之人。而跟杨昌济年龄相仿的向振熙,生长于书香门第,自是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端庄贤淑。他们俩从小就一起读书识字,一起劳作,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情投意合。
情窦初开的他们,此时已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彼此的一笑一眸,一举一动都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青春男女,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在爱情的怀里。好在两个家族也默许了他们的情感,在家人的安排下,向振熙嫁给了心仪的杨昌济。
婚后夫妻举案齐眉,感情融洽,养育的一双儿女也聪明懂事,让人怜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幸福怡然。如果就这样岁月静好地生活下去,一家人的生活必然温馨和睦,悠然然、乐淘淘。然而杨昌济胸怀着大志,根本不拘泥一辈子就在生儿育女的时光中了然度过,他到处寻找着合适的机会,深明大义的向振熙理解丈夫,除了劝慰他万事不能急于求成之外,她完全支持他潜心研究学问的执着。
在女儿杨开慧两岁的时候,杨昌济决定出国留学。对于杨昌济的想法,颇有见识的向振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于留守家乡即将面对的困难,她只字未提。在向振熙的大力支持下,抱着教育救国思想的杨昌济只身一人远渡重洋,辛苦求学,一去就是十年。
有向振熙这个强力的后盾,杨昌济放心地出国留学了,家里养育孩子的重任全部都落在向振熙的身上,她既当爹又是妈,忙里忙外,对孩子们的教育却丝毫不会怠慢。转眼杨昌济出国留学四年了,女儿杨开慧已经六岁,到了读书的年龄。这时远在海外的杨昌济寄来一封家书,信中嘱咐向振熙,要她和女儿一同去读书。
杨开慧烈士
杨开慧到了读书年龄,做父亲的要求女儿读书也就罢了,杨昌济居然要求妻子也继续读书,在一般人眼里无疑认为他这是多此一举,简直是让人不可理喻。但思想开放的向振熙立刻响应了丈夫的建议,根本不管旁人的眼光,决定跟女儿一起上学堂读书去。
距离家近一点的杨公庙是个小学,不能满足母女一起上学的需求。为了能让母女同校学习,向振熙和女儿杨开慧需要到离板仓二十多里的衡翠实验学校读书。在衡翠实验学校,向振熙读学习实验班,杨开慧读附小。母女同为校友,让古板的人侧目,却让许多思想进步的学子们惊羡不已。
向振熙不仅有韧性、有主见,在生活中也是个宽厚的女子,她勤劳朴实,在她的影响与熏陶之下,杨开慧很小的时候,就主动帮她做家务,在她的嘱咐下,常常给村子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在这样一个知书达理、乐于助人的家庭里长大,杨开慧从小就养成了同情民间疾苦,乐善好施的性格。
杨昌济先生博闻强识
1913年,外出留学的杨昌济终于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然而眼前的中国,并没有比他离开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和进步,反而比他想象的更糟糕。看到中国眼前的颓势,学有所成的杨昌济谢绝了做官的邀请,毅然回到家乡长沙,到湖南第一师范就职。1918年6月,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杨昌济又到北京大学任教。向振熙了解丈夫的脾性,也明了他教育强国的思想,所以无论杨昌济做什么样的决定,她都义无反顾地支持与随行左右。
到北京大学任教之后,杨昌济工作更加繁忙,1919年底,杨昌济积劳成疾,于1920年病逝。家里的顶梁柱说没就没了,向振熙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看着家里摆着的书籍,还留有杨昌济熟悉的气息,她不愿相信丈夫就这样离开了自己。
跟着女儿、女婿颠沛流离,帮女儿分担家务重担,只为了一颗为人母的朴实之心。
向振熙老人留下的旧物什
向振熙的坚强帮她自己走出了丧夫之痛,她很快就跟着女儿的革命步伐向前进。杨开慧跟毛泽东结婚之后,向振熙一直跟着女儿和女婿一起生活。毛泽东的双亲去世很早,他把既是师母也是岳母的向振熙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孝顺。
但是,革命斗争的坎坷让一家人聚聚散散,危险不断。在1920年到1930年这漫长的十年间,杨老太太的生活过得并不安逸。更多的时候,她跟随着为了革命事业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武汉、上海来回奔波,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不断地搬家过程中,湖南长沙的清水塘,是向振熙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1922年5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在中共湖南支部的基础上成立,毛泽东继续担任委员会书记,区委机关就设置在这里。向振熙跟着杨开慧也从老家板仓来到这里,协助毛泽东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不久杨开慧在这所房子里生下了大儿子毛岸英。向振熙一边照顾外孙,一边帮杨开慧做革命活动的后勤与联络工作。
杨开慧和孩子们
后来,杨开慧又先后生下岸青、岸龙,而这时革命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毛泽东离开了家,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杀,小脚的向振熙更是抱着小外孙,随时跟着杨开慧到处搬家。后来国民党为了抓捕杨开慧,开出高额悬赏,还到板仓搜寻她的踪迹。
在乡亲的帮助下,杨开慧带着孩子过了一段安定时日,后来不得已常常是自己一个人外出躲避。杨开慧出门躲避搜捕的时候,家里就留下向振熙带着孙子度日。
杨开慧终究不忍母亲过于辛苦,也想念三个儿子,总是偷偷回家看望母亲和儿子们。在一次回家探望向振熙和孩子的时候,被前来搜寻的敌人抓捕,不久后竟被国民党残酷枪决杀害。先后失去了两位至亲的向振熙,望着失去依靠的外孙,不禁悲从心来,但是她明白为了外孙的安全,自己必须收起内心的悲痛,将悲痛化为力量把外孙带好,就是对女儿女婿革命工作的最大支持。
1931年,经过党组织之周密的安排,向振熙和儿媳一起,辗转地把三个外孙送到在上海的毛泽民身边。把外孙送到了上海之后,向振熙依依不舍地返回板仓。而这一别,她与外孙失去了联系,也不好向人诉说,她只有把对外孙的思念深深地深藏于心中,一晃就过了近二十年,直到解放后之后才重新联系上,知道了女婿和外孙的下落。
解放后的亲情再续
青年毛主席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毛泽东这位杨家女婿,读书时代就经常出入杨家,假期的时候在杨家吃,在杨家住,每天听杨昌济先生给他的一对一讲课。跟杨家的交情之深厚,在向振熙的眼里根本就是母子一般的感情了。
1949年8月,湖南长沙解放了。全国上下万众兴奋,已近耄耋之年的向振熙渴望见到女婿与外孙的心情更为心切。在长沙的杨开智把老太太尚健在的消息告诉毛泽东。毛泽东获悉79岁的老太太仍然健在,格外高兴,当即回电:“来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京。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念外祖母。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当儿子杨开智把毛泽东的电函内容告诉向振熙时,老太太不禁老泪纵横,悲喜交集。喜得是毛泽东经过20多年艰苦的奋斗岁月,终于实现了他伟大的革命理想,解放了全中国;喜的是岸英和岸青已经长大成人,有所收获;悲的是岸龙小小年纪就离开了人世,女儿杨开慧再也无法参与到这一幸福的时刻,同家人分享胜利的欢乐!
毛岸英与毛岸青
知道岳母还健在,毛泽东虽然国务繁忙,心中却无时不挂念着她。听说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湖南探亲,毛泽东就托朱仲丽给杨老太太捎去一件皮祆与两件皮料,同时还附了一封信,信里如拉家常话般说道:“杨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收到皮袄的老太太,轻轻地抚摸着皮袄,脸上开心地皱成一朵菊花,因为毛泽东送给自己的这份孝心感到宽慰。
朱仲丽看到杨老太太那么高兴,又转达了毛泽东的一个口信。她告诉杨老太太:“主席想接您去北京,由他亲自照顾您老。他请开智夫妇送您去武汉,这一段火车票费用你们自理。从武汉去北京,由林彪用飞机护送。”
毛主席一直惦记着杨老太太
解放前,老太太虽然跟着丈夫儿女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但对普通话和长沙话只会听不会讲,多年来一直讲浓重口音的平江话。听了朱仲丽的话,老人缓缓地回答说:“我不去!南京、北京我都去过了,住服(“够”之意)哒!”
当杨开智将老太太说的这句话翻译给朱仲丽时,朱仲丽不由得笑了起来,她没想到眼前的杨老太太这么有个性,请去享清福却被她如此嫌弃。
1950年5月,向振熙迎来自己的八十大寿。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尽管繁忙,仍没忘记老岳母的生辰寿宴,他安排毛岸英代表自己回长沙,帮舅舅做寿宴的准备工作。得知父亲安排自己回湖南老家,毛岸英很激动,他多年不见外婆与舅舅,心里十分想念他们,孩童时候的他,在他们的荫庇之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如果当年不是外婆和舅舅,他不敢想自己是否还活在世上,看见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毛主席对向振熙老人的祝福
当年毛岸英兄弟出生以后,毛泽东与杨开慧忙于革命工作,外婆二话不说就搬去与他们同住,照顾他们哥儿几个。后来母亲牺牲以后,年迈的外婆更是含辛茹苦地照顾毛岸英兄弟。从小就由外婆带大的毛岸英,自幼就与外婆感情深厚,自从1931年外婆将他们兄弟三人送到叔叔毛泽民身边,转眼已经跟外婆分别了十九年。
在长沙学宫街,毛岸英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外婆,外婆的身体还硬朗,只是满脸的皱纹显得更加苍老了,想起妈妈牺牲后,外婆承受的失女之痛苦以及抚养他们兄弟三人的艰辛,毛岸英哽咽不止,他嘴里喊着:“外婆,我回来了”,就像小时候一般扑到老太太的跟前。向振熙叨念着岸英的名字,看着高大挺拔的外孙,颤抖着手抚摸着他的脸,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如今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试图在他身上看到女儿的模样,忽而又想起外孙这些年所受的苦难,老太太把毛岸英搂在怀里,哭个不停。
向振熙老人的外孙:毛岸英
婆孙俩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寒暄了一阵,毛岸英把父亲让他带给外婆的礼物一一递给向振熙,毛泽东很上心,带给老人的都是老人适用的滋补品,有人参、鹿茸等,还有一些衣料。向振熙见到毛泽东的礼物后,动情地说:“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毛泽东亲切的问候,仿佛让向振熙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她仿佛看见那个正坐在餐桌边跟丈夫侃侃而谈的伢子又回来了。
1951年,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泽东又派毛岸青回长沙看望老人家。后来,全国各级干部实行薪金制,毛泽东就开始每一个月给老岳母寄生活费,直到老太太去世。
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给岳母祝寿
1960年,杨老太太已到90岁高寿。这一年毛泽东派在北京的堂妹杨开英回长沙给老人祝寿,并让她给老人家带去200元钱。年年女婿都记得自己的寿辰,这让老人家非常高兴,不断对人絮叨着:“润之,为人很孝顺。”
两年之后杨老太太在长沙寿终正寝,享年92岁。毛泽东获悉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即刻给大舅子杨开智发去了一份电报:“得电惊悉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衰顺变。”根据毛泽东情真意切的建议,杨开智把母亲和妹妹杨开慧合葬在一处,好让她们在另外的世界也能彼此相伴。
向振熙老人和后辈们的合影
向振熙作为一个传统的女性,就像万千个中国母亲一样,有主见而独立,贤惠而慈爱,一生都在默默地为家庭付出。早年为丈夫的事业付出,当丈夫为了理想前途漂洋过海去留学时,一走就是十个年头,她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地留在家乡坚韧地独自地抚养一双儿女;好不容易把丈夫盼回了家,才过了几年安生的日子,丈夫却逝世了。
丈夫逝世之后为了女儿、女婿的革命理想,又义无反顾地跟着女儿、女婿颠沛流离,带外孙,照顾生活起居。终于盼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好生活,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女婿孝顺要接她去北京享福,她却不愿打扰繁忙的女婿,而愿意呆在老家随遇而安,低调无求,安详度日。只奉献,不索取,这就是中国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写照!
从古到今,大凡普天下的父母,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出现在眼前,惟愿自己一丝一毫的力量,能帮孩子解决燃眉之急。而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正是在像向振熙这样千千万万的妻子、母亲的无私奉献中,使家族、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