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富士电视台的专访中,罕见地对美国放出一句硬话:“日本绝不会接受美国对汽车加征关税!”

同一天,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在华盛顿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展开第二轮关税谈判,结果——又谈崩了

这场谈判的焦点,是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全面开放市场”,不仅要日本取消对美国汽车、牛肉、大米的关税,还要废除所有“非关税壁垒”。换句话说,美国希望日本市场彻底对美国商品“躺平”

但这一次,日本的态度异常强硬。石破茂甚至在镜头前公开批评美国:“美方的要求完全无视日本的利益,我们不可能接受。

众所周知,日本向来是美国的“乖小弟”,尤其在贸易问题上,历史上没少吃亏(比如1985年《广场协议》直接让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但这次,石破茂政府却一反常态,敢和美国正面叫板。

底气从哪来?

底牌一,1.13万亿美元美债,日本捏住美国“命门”。

截至2025年2月,日本持有1.13万亿美元美债,依然是美国的“头号债主”。更关键的是,日本不仅没减持,反而在今年2月增持466亿美元,创下5年来最大增幅。

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甚至公开暗示:“美债可以成为谈判筹码。

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美国逼得太狠,日本可以抛售美债,导致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国融资成本暴涨。

或者,日本可以转向购买人民币债券,进一步削弱美元霸权。

特朗普政府现在最怕什么?通胀反弹+经济衰退。如果日本真在美债市场“搞事情”,美国金融体系可能瞬间地震。

底牌二,加速靠拢中国,给美国“上眼药”。

石破茂上任后,对华态度明显转向务实。他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示:“将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最近几个月,日本政界高层密集访华

4月27日-29日,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率“中日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访华(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二次来中国)。

4月底,执政联盟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刚结束访华行程。

日本这么急着和中国拉关系,目的很明确。

第一,经济避险。美国关税大棒砸下来,日本需要中国市场缓冲。2023年,中日贸易额已达318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

第二,政治施压。让美国意识到——“逼急了我真投共”。自民党参议员小野田纪美甚至在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上暗示:“中国正把美国塑造成‘不可靠的伙伴’。”

特朗普的贸易策略一向简单粗暴——“要么屈服,要么加税”

此前,墨西哥在特朗普的威胁下,乖乖接受了美国汽车产业链转移的条件。现在,特朗普显然想用同一招对付日本。

但问题是——日本不是墨西哥

经济实力上,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科技、金融、制造业底蕴深厚。

地缘价值上,美国在亚太围堵中国,离不开日本这个“马前卒”。

历史教训上,日本吃过《广场协议》的亏,这次绝不会轻易就范。

日本对华频繁示好,中国当然乐见其成。但中方的态度也很清晰:合作可以,但别想“骑墙”

经济上,中国商务部已表态,愿与日本深化经贸合作,但前提是日方“切实遵守市场规则”。

政治上,中国不会主动替日本“挡美国的刀”,但如果日本诚意足够(比如在半导体出口限制、南海问题上调整立场),中方自然会给予相应回报。

换句话说,中国是日本的“B计划”,但日本得先证明自己值得这个选项

接下来会怎样?三种有可能。

第一,美国让步。特朗普政府为避免美债市场动荡,可能小幅调整关税要求,给日本一个“台阶下”。(概率:30%)

第二,日本妥协。如果美国威胁制裁关键产业(比如半导体材料),日本可能被迫接受部分条件。(概率:40%)

第三,僵局持续。双方都不退让,贸易战升级,日本加速向中国靠拢。(概率:30%)

石破茂的豪赌,最终赢家会是谁?

事实上,这场日美关税博弈,本质上是一场“胆小鬼游戏”——谁先退缩,谁就输。

对美国而言,如果压服日本,特朗普可以炫耀“美国优先”的胜利;但如果逼得太狠,可能把日本推向中国。

对日本而言,强硬表态能提振国内民族情绪,但若玩脱了,经济可能遭受重创。

对中国来说,最好静观其变,待价而沽。日本越依赖中国,中国在亚太的话语权就越强。

最后送石破茂一句大实话:“靠中国制衡美国?可以,但得加钱。”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