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移动支付已成为生活标配,微信支付更是因其便捷性,受到众多老年人青睐。不少老人为方便日常消费,将养老金卡绑定到微信。然而,这看似平常的操作,却暗藏巨大风险。近期,民警曝光一种新型骗术,不少老人因扫了个二维码,养老金存款瞬间被清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打了水漂。

近日,警方接连接到多起老人存款被盗刷的报案。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经历——扫描了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

张大爷就是受害者之一。一天,他在公园遛弯时,遇到一位自称是某银行工作人员的年轻人。年轻人热情地和张大爷搭话,称银行正在开展回馈活动,只要扫描二维码填写信息,就能领取精美礼品。张大爷起初有些犹豫,但看到年轻人穿着类似银行制服,还出示了“工作证”,便放松了警惕。

在年轻人指导下,张大爷拿出手机,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页面跳转后,出现一个看似正规的银行页面,要求填写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张大爷虽有些疑惑,但年轻人解释这是领取礼品的必要流程,还强调银行会严格保密信息。张大爷没多想,便一一填写提交。



可没过多久,张大爷就收到银行短信,显示养老金卡里的存款被分多笔转走。他慌了神,赶忙联系银行并报警。经警方调查,张大爷扫描的二维码根本不是银行官方二维码,而是诈骗分子精心伪造的钓鱼链接。一旦扫描,手机就会被植入恶意程序,骗子能实时获取老人输入的银行卡信息,进而盗刷存款。

李奶奶也遭遇了类似骗局。她在菜市场买菜时,一名中年妇女主动和她聊天,称扫码进群可抢购低价生活用品。李奶奶想着能省钱,便扫码进了群。进群后,群主发了一个二维码,称只有扫码完成信息登记,才能参与抢购。李奶奶没多想就扫了码,结果同样遭遇了存款被盗刷的悲剧。

这种新型骗术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因为骗子精准抓住了老年人的弱点。

老年人大多对新兴的移动支付和网络安全知识了解有限。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存取款方式,对手机支付的操作流程和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在面对复杂的二维码和看似正规的页面时,很难分辨真伪。骗子利用这一点,通过伪造银行、商家等正规机构的页面,让老人误以为是在进行正规操作。

老年人往往比较善良、容易轻信他人。在面对看似热情、专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很难产生怀疑。骗子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通过赠送礼品、低价抢购等诱饵,诱导老人扫码。而老人在面对这些“好处”时,往往会放松警惕,忽略潜在的风险。



部分老年人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他们觉得扫描二维码就能领取礼品或参与低价抢购,是占到了便宜,却不知这正是骗子设下的陷阱。一旦扫码,就会陷入骗子的圈套,导致财产损失。

这些被盗刷的存款,对老人来说意义重大。养老金是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是他们辛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养老钱。

王大爷每月养老金不多,但省吃俭用也存下了一笔钱。他本打算用这笔钱养老,以后生病住院或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有保障。可就因为扫了个二维码,存款瞬间被清空。得知消息后,王大爷急得病倒了,整天唉声叹气,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刘奶奶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的养老金都绑定在微信上。平时生活开销全靠这笔钱。遭遇骗局后,存款被盗刷,两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减少开支,连平时爱吃的水果都舍不得买。刘奶奶整天以泪洗面,后悔自己当初不该贪小便宜扫那个二维码。

这些老人的遭遇让人痛心疾首。他们的养老钱不仅是一笔金钱,更是他们晚年生活的希望和保障。骗子为了谋取私利,将黑手伸向老人的养老钱,这种行为令人发指。



面对新型骗术,民警提醒广大老年人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不要轻易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如领取礼品、参与活动、低价抢购等,都要保持谨慎。如果确实需要扫描二维码,一定要先确认二维码的来源是否可靠。可以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查询官方网站等方式进行核实。

保护好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是个人重要的金融信息,绝不能随意透露给他人。在遇到要求填写这些信息的页面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页面是否正规,是否有安全标识。如果页面存在可疑之处,如网址不正规、页面设计粗糙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安装正规的安全软件。手机要安装杀毒软件、安全卫士等安全软件,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和系统更新。这些安全软件可以实时监测手机的安全状况,拦截恶意程序和钓鱼链接,为手机支付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遇到可疑情况或发现存款被盗刷,要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第一时间报警。报警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提供骗子的相关信息,如外貌特征、联系方式、作案地点等,以便警方尽快破案,追回损失。

老年人的养老金安全关系到他们的晚年幸福,容不得半点闪失。面对新型二维码骗术,老人要提高警惕,解绑微信上的养老金卡,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为老人撑起防骗的保护伞,让老人能够安心享受晚年生活,不再为养老钱的安全担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