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师生参加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精神
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所代表的精神
不仅限于一个爱国运动纪念日
当新青年们因为爱国
结识了“德先生” “赛先生”“费小姐”
古老的中国焕然一新
开始走向世界
在那个吐故纳新的历史时期
天津这片热土上
涌现出大批群星璀璨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周恩来、
张太雷、于方舟、王正廷
邓颖超、郭隆真、张若名
▲右一为李大钊
今天
我们再次回望那个波澜壮阔时代中
天津热土上青年的模样
从那些永远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身上
汲取求索新时代的力量
李大钊
1919年的李大钊 年仅30岁
前一年
经章士钊推荐
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外人以为李大钊是一位熟悉图书管理的人物
其实,他的专长在政治学
而他政治学的基础
则开始于18岁到24岁
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的学习
修缮后的北洋法政学堂礼堂旧址外观
1907年9月2日,李大钊开始了6年的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学习之旅。李大钊除继续学习英语外,开始学日语。每周上36节课。
天津是戊戌时期维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1895年,正当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借“公车上书”声势,开强学会、办《中外纪闻》,进行维新动员准备之时,担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的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了影响颇大的《辟韩》、《原强》、《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一系列文章;不久,又在《国闻报》连载轰动一时的《天演论》。这些书大部分成为后来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一大批法政学生、学者必读的、重要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1916年9月李大钊(前排中)与“宪法公言社”同仁合影
1911年,东三省人民激于日本强施安奉铁路改建工程和俄国侵蚀边境,窥视蒙古造成的危机,组成了第四次请愿赴京代表团。代表团路过天津,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天津学生当即组织“帝国学生同志会”、“全国学界请愿同志会”等团体,发动各校学生投入请愿运动。大家选出8名代表,李大钊是其中之一。当天,全校和其他各校学生一起罢了课。
在校期间,李大钊因办《言治》月刊事给天津人孙洪伊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洪伊曾参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创办,对该校情况比较关心。《言治》月刊出版后,李大钊的文章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文字俱佳。国内各报转载《言治》的文章,李大钊的文字被转载的最多,他因此被誉为“北洋二杰”之一,从而更加受到孙洪伊的器重。
1913年夏,李大钊得到天津人孙洪伊在经济上支持他出国留学的允诺,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留学。
▲1919年9月,李大钊在天津基督教维斯理堂(今和平区滨江商厦所在地)对天津青年发表讲演。
“五四”运动期间和之后,李大钊和天津的周恩来、张太雷、于方舟都有密切交往,并指导和支持了天津的中共党团成立和建设。
1919年9月,觉悟社成立后,李大钊接受周恩来的邀请,在天津基督教维斯理堂(今和平区滨江商厦所在地)为天津青年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必须坚持到底”。他还告诫青年们,“一要不承认一切卖国条约和密约,二要实行民族独立自决,三要打倒卖国贼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人”。
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旗手和领军人,也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
1920年年初,李大钊化装成赶车人,送陈独秀离开北京,经天津去上海。据目击者说:“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去天津的骡车上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自建立党的组织机构。”后来陈独秀致信李大钊,征求对党的名称的意见,提出是否叫社会共产党时,李大钊坚定地回答,“叫共产党。”这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李大钊在列宁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和嘉兴召开,从此,中国进入了开天辟地的新时代。在此之前,李大钊对天津党团组织建设十分关注,在他的亲自指导下,1919年9月,建立了天津革命团体组织——新生社(今和平区建设路芸芳里2号)。1920年,在他的安排和支持下,以新生社为基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后来成为天津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基础。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结束后,他指示于方舟等人,返回天津筹建天津地方党组织。同年9月,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于方舟任委员长。
▲英勇就义的李大钊(中立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周恩来
1919年,周恩来21岁
这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
原因之一是
段祺瑞军阀政府一意孤行
向日本帝国主义出卖主权
周恩来觉得祖国更需要他
原因之二是
南开学校这年正要
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大学
张伯苓希望他回国上大学
回国的周恩来碰上了“五四”运动爆发
他成为了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
▲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夏,他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1917年9月,周恩来在朋友的资助下凑够了路费,东渡日本。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1919年,年轻的周恩来回到祖国,发现民怨沸腾,到处是一片要求变革的呼声。几个星期以后,愤怒迸发了。5月4日,爱国学生反对军阀政府的运动震撼着北京,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地。天津的学生群起响应,在全市举行了抗议游行,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领导所有学生的爱国活动。学生联合会决定出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宣传新思想、新潮流,周恩来欣然同意挑起主编的担子。
由周恩来主编的这份报纸每周出两期,很受欢迎。不久以后改为日报,发行量达两万多份——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主要供学生阅读的报纸,但它也吸引了教育界以外的读者,在华北各地以及上海、南京都有订户。这份报纸不仅报道有关国内外大事的新闻,还刊登了不少文章,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要对欺压中国的列强卑躬屈膝。它呼吁所有的爱国者斗争到底,铲除封建官僚统治。周恩来作为主编,撰写了大部分社论,笔锋辛辣,犀利。他还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专栏文章。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留影,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但是,天津的学生运动缺乏集中的领导和统一的行动。当年9月,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学生组织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部份领导人组成觉悟社。
1920年1月,天津警方镇压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查封了学生联合会等爱国团体。觉悟社决定发起抗议示威。由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等率领示威群众到直隶省署请愿,他们与二十几名学生代表一起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关押了六个月。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警方不得不将拘留的代表转移到河北省法院,采取法律方式解决。不料,站在被告席上的周恩来却控诉腐败的政府,把法庭变成了控告反动政府的场所。
7月17日,二十四名被告全部获释。他们的同学和支持者们欢欣雀跃,把大红花和上面缀有“为国牺牲”四个金字的纪念章戴在他们胸前。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和多位觉悟社成员登上去波尔多号邮轮赴法国留学。在法国,他通过比较(期间还去过英国),终于认准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走上伟大的曲折的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16日,他的部分骨灰按照他生前遗愿,洒在天津海河入海口。
邓颖超
1919年的邓颖超年仅15岁
是觉悟社中最年轻的女界领导者
1919年,为更好地组织天津学生运动,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学生组织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部份领导人组成觉悟社。女界爱国同志会方面推选的知名人物包括郭隆真、张若名、邓颖超和刘清扬等。邓颖超当时十五岁,是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一个。
▲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成立,前排右三为邓颖超、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觉悟社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要求所有的领导成员以笔名撰写文章。考虑到将来组织要扩大,他们一共编了五十个号码,由成员们拈阄决定。周恩来拈到五号,邓颖超拈到一号。为了听起来象中国人名字,他们都根据号码的谐音取了笔名,周恩来称“伍豪”,邓颖超叫“逸豪”。这两个笔名两人后来使用了许多年。由于时局的变化,《觉悟》出了一期就停刊了,觉悟社本身也在第二年春天停止了活动。但它在停止活动前,还在反对当局的斗争中起了最后一次积极的作用。
张若名
1919年,17岁的张若名
成为“觉悟社”创始人之一
也是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16年,张若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闻名遐迩的“重点学校”——“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学员。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张若名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会主席,天津“女届爱国同志会”评议部部长。旋即,又作为“女爱会”代表,参加了“天津各界联合会”。
▲1925年,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员合影。左二为张若名
张太雷
1919年
张太雷和周恩来都是21岁
他是即将毕业的天津北洋大学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
张太雷
在北洋大学成立了
中国大学生最早革命团体之一
“社会改造社”
团结青年学生
建设民主、自由和科学文明的国家
▲五四爱国运动时,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
1915年,张太雷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冬转考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大学阶段的张太雷作为天津爱国学生的重要成员,率先接触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他们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并为之奋斗终生。
▲《益世报》报道张太雷赴塘沽及郊区演讲情况。
在北洋大学时,张太雷边学习边勤工助学。从1918年5月开始,参与了《华北明星报》的编辑,工作中接触到与俄共(布)、共产国际有十分密切关系的北京大学俄文教师柏烈伟,成为他的翻译和助手,时常翻译苏俄文献。《华北明星报》本身亦经常报道苏俄情况及其他国家的布尔什维克运动的内容。这为张太雷打开了一扇通往革命道路之门。
历经五四运动的洗礼,张太雷积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结合,丰富了张太雷的革命认识。1920年3月他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发起的马克主义研究会。
1920年4月,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中国了解革命情况,张太雷经柏烈伟介绍担任其秘书,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见面,酝酿创立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张太雷全程担任翻译。
▲张太雷陪同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陈独秀
1921年2月,共产国际在伊尔库茨克成立远东书记处,要求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派代表去。李大钊等商议,派张太雷前去担任中国科书记一职,意味着张太雷彻底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担任过维经斯基、马林、达林、鲍罗廷等共产国际代表的翻译和秘书,并以他无穷的精力、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各国共产党人对他的尊重,显示了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誉为"真正的国际主义者" 。
▲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人员合影(右二为维经斯基,右三为舒米阿斯基,右七为达林)。张太雷任中国科书记。
1927年12月12日,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兼省委军委书记的张太雷,奉命组织广州起义,担任总指挥。在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是,起义消息被泄,张太雷当机立断提前一天起义。12日下午,经过起义军民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重要阵地被占领,敌人直扑总指挥部而来。张太雷身先士卒,赶赴前线指挥,不幸在途中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张太雷领导广州起义(油画作品)
张太累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践行了他年少时立下的"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的誓言。
▲张太雷在战斗中牺牲(油画作品)
于方舟
1919年,于方舟19岁
“五四”运动爆发
于方舟立即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革命洪流
1920年
于方舟与周恩来等
率天津爱国学生千余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
被捕入狱
于方舟生于直隶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秋,于方舟考入天津直隶省第一中学。中学时期,于方舟面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遂以“方舟”为名,以此自奋,愿做“渡人之舟”,把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于方舟立即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革命洪流。他组织“学生救国团”,任团长,并先后当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委员、天津市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9月,他倡导组织了进步团体“新生社”,创办了《新生》杂志。
1920年1月29日,于方舟与周恩来等率天津爱国学生千余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要求政府释放此前被捕的爱国人士。学生的正义行动遭到军阀当局的野蛮镇压,于方舟与周恩来、郭隆真等请愿代表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与周恩来等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全国舆论和天津各界群众声援下,于方舟等人被反动当局释放。
在周恩来狱中编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两部珍贵的史料中,有许多关于战友于方舟的记载,平实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赏。
据周恩来记录,他们刚刚被关押一个星期,荷枪实弹的警察,便开始惧怕手中只有一支笔的于方舟了。看守于方舟的警察不仅增加了一个,而且他每一拿笔,警察就虎视眈眈地站在旁边。只因他入狱即写了一篇长文请求买书,却因文字犀利而让警察误以为是打算向外传递的文稿。
出狱之后,包括于方舟、周恩来、马骏、郭隆真等人在内的许多学生都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对于胸怀救国理想而又风华正茂的这群热血青年而言,失去了读书求学的路径,其实心中都是痛苦的。”
当时,由于周恩来等人多数家在外地,于方舟的父亲便将他们都接到家中疗养。
1923年,于方舟进一步确定了他此生的航向。
那一年,经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介绍,于方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边在南开大学求学,一边积极从事党的工作,成为中共天津地方党、团组织的最早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发动群众投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组织领导天津工人大罢工;成立天津各界联合会;发表爱国演讲;创办《工人小报》和《救国报》……革命洪流之中,那一叶渡人之舟,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周恩来曾回忆:“1926年春天,奉系军阀卷土重来,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革命工作更加艰苦……于方舟每天仅用白开水和大饼充饥。但他仍然坚持斗争,经常彻夜不眠地紧张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各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1927年10月,于方舟率众准备重夺玉田城时不幸被捕,随即牺牲,年仅27岁。
王正廷
1919年 王正廷37岁
他作为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团五位全权代表之一
拒签不平等协约的意见最为坚决
在中国代表团拒签协约过程中
起了重要作用
王正廷,1896年考取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二等学堂,1900年升入头等学堂研习法科,后入美国耶鲁大学继续深造,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
1919年,王正廷受孙中山委派,作为南方广东革命政府代表,成为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五位全权代表之一。
1919年1月27日,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时,临时邀请中国代表参加,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在会上发表声明,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会后,中国代表团商议对策。次日下午,王正廷偕顾维钧出席会议,先由王正廷简短致辞,而后顾维钧逐一驳斥日方的无理要求,在会场上引起轰动。列强不得不在口头上对中国表示同情。
然而,在强权面前,列强相互勾结,试图由日本继续强占山东。4月30日,英、美、法三国首脑会议议决和约关于山东问题各条款,即《对德和约》完全满足了日本提出的各项要求。
5月6日,代表团向和会提出对山东问题各条款“声明保留”,王正廷在这一点上主张甚力,毫不动摇。5月19日,陆征祥在发给北洋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称:“王正廷意见,大概保留一层不能办到,则无论如何,彼决不签字”。北洋政府此时正在五四运动的风浪中动荡不定,只好认可代表团的建议。
王正廷、顾维钧等百般努力,英、美、法仍然拒绝中国代表团“保留签字”的方案。北洋政府闻讯后方寸大乱,丧失了最后一丝勇气,电令代表团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在此紧要关头,王正廷抱着“势必死争”的信念,不惜违背禁令,向国内媒体揭露了北洋政府训令代表团签字的通电,阐明一旦签字,将“气馁势孤,永劫不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民众反帝拒签运动的高涨。
面对国内民众的强大压力并在自身的爱国心驱使下,在巴黎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也保留了山东问题上将来发生逆转的可能性。
王正廷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历任鲁案善后事宜,与日本公使洽商归还德国在山东之权益,经过一年的努力,终获协议,胶济铁路、山东矿权以及青岛邮政均返还中国,1923年青岛归还中国。1924年任外交总长,与外国列强达成关税自主。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在任三年半终与各国列强协议取消治外法权,从1923年开始,王正廷一直为取消列强的治外法权而努力,曾分别于1923年、1924年两度因内阁未受理他的取消治外法权的建议而辞去外交总长之职。抗战时期曾任驻美大使、国民政府委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等职,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同时他还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王正廷有言:“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五四运动100余年来
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
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今天,五四青年节
把这些话送给每一个正值青春的你我
愿我们永远朝气蓬勃
继承先辈五四之精神
一路逐梦前行!
编辑 | 马瑞
综合 |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青年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档案馆 人民日报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城市记忆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