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刘伯温,手抚石碑,低声念叨着碑文,眼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沉思。
“师傅,这碑文中的天机,真的能指引后人救世吗?”弟子朱若生则带着好奇与不解。
刘伯温微微一笑,目光似能穿透时空。
“天机本就隐于世间,非一人之力可全解。”
“我留下的,不过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01
清晨。
一位灰袍老人静立于山巅,目光深邃。
他的手轻抚着一块满是风蚀痕迹的古老石碑。
碑文上刻着模糊的文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亘古的秘密。
“二十五年,圣人降世,拨乱反正,救劫于难……”
老人低声念着,声音中夹杂着一丝怅然。
他是刘伯温,明代名臣,一位因智谋而被后世传颂的贤者。
然而,鲜有人知,这块名为《救劫碑文》的石碑。
不仅是他精心刻下的预言,更是他终其一生思索得出的天机。
他久久伫立,仰望天际,目光复杂。
“天命所归,草木皆兵……但这救世之道,却并非如此简单。”
碑文的字句如同烙印,深深刻入他的心中。这块石碑。
将连接过去与未来,映照出人间的劫数与希望。




02
在一个偏僻的村庄,刘伯温诞生之时,夜空忽现异象。
据村民所述,那一晚,满天繁星骤然汇聚。
一道光芒刺破夜幕,照得整个村庄如白昼般明亮。
一些年长者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但更多人笃信,村中降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刘基是他的本名,父亲刘清虽是普通的农夫。
却酷爱钻研《易经》,对天象颇有见解。
母亲柔慧善良,视刘基为掌中至宝。
孩提时,刘基便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三岁识字,五岁作诗。
七岁便能侃侃而谈《易经》的奥妙。
一次,他在村头的大榕树下仰望夜空,忽而提笔在地上写下。
“星斗转,人间劫,天地终有救世人。”
村中长者惊异于他的奇思妙语,纷纷传颂他的天赋。
一天,一位白发道人途经此地,看到刘基蹲在溪边,正在以枯枝画卦。
他仔细端详这孩童,微微点头道:“此子不凡,未来必是天命所归之人。”
刘基并未因为夸赞而骄傲,他从父亲那儿明白了一件事
“学问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造福世间的。”
03
长大后的刘伯温,胸怀家国大志。
通过科举考试,他一举成为朝廷官员。
他凭借卓越的才学与谋略,迅速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辅国要员。
然而,身居庙堂之高的刘伯温却发现,朝廷内部暗潮汹涌,官场的腐败与争权夺利使他深感失望。
有一次,皇帝召见刘伯温,问他。
“爱卿认为,当今之世,我朝如何能固基业,兴大治?”
刘伯温恭敬地回答:“治国之道,在于仁政而非刀兵。百姓如草木,根基若不稳固,国家何谈昌盛?”
皇帝虽然口头赞许,却不曾采纳他的建议。
刘伯温的改革主张屡屡受阻,他开始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乾坤。
更令他感到痛心的是,百姓的疾苦在权力斗争中被完全忽视。
他目睹荒年中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深感无力改变现状。
这让他逐渐萌生了退隐的念头。
他暗自发誓:“若庙堂不可行道,或许山野之间可窥天机,寻求真正的救世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