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广州街头的风突然变急了,树叶噼里啪啦打在路灯上。刷手机的老张眼皮一跳,天气预报的暴雨预警图标红得刺眼——明天这场雨,怕是躲不过了。
,白天还是31℃的大晴天,傍晚就传来气象部门的紧急通知:粤北和珠三角中北部市县,明日迎大到暴雨,局部还带8 - 9级雷雨大风。这雨不是毛毛雨,是连着好几天的"连续剧"。5月的广东本就像小孩的脸,可这回预报说接下来还有多次降水,让不少人心里发怵:家里住一楼的咋办?
菜地里的庄稼能扛住不?
地势低的老小区最先犯难。地下停车场的保安大叔蹲在门口抽烟,烟灰掉在地上直冒火星:"去年雨水倒灌,好几辆车泡坏了,今年得赶紧备沙袋。
"更揪心的是山区的村子,山体滑坡的警示牌还立在村口,万一雨水泡软了泥土,后果不敢想。
马路上的出租车司机老李不停地刷新导航,嘴里嘟囔着:"一下暴雨,珠江隧道准积水,去年就有车在里面抛锚,堵得整条路动弹不得。"公交群里也炸开了锅,有乘客抱怨:"上次暴雨公交绕路,害我迟到两小时,明天干脆提前两小时出门?"可偏偏有人往雨里钻。
凌晨四点,天河区的排水工人老陈已经穿好雨衣,扛着铁钩出门了:"这会儿去把排水口的树叶清干净,等下大雨来了,路上才不会积水。"朋友圈里,消防员的救援视频看得人心里发烫:他们背着老人蹚过齐腰深的水,后背的"消防"两个字,在雨里格外显眼。家里的王阿姨正忙着收阳台的衣服,嘴里念叨着老古话:"落雨大,水浸街,仔仔担柴上街卖.
"念叨归念叨,她还是仔细检查了门窗,把防滑垫铺在门口:"儿子明天要上班,可不能让他摔着。
"菜市场里,菜贩子们凌晨就把菜筐垫高了:"雨水一多,菜容易烂,进价又贵,卖便宜了亏本,卖贵了顾客又嫌。"买菜的阿婆皱着眉挑青菜:"这雨天的菜,叶子上都是泥,价还涨了,过日子真是处处要算计。"最让人担心的是独居老人。
社区网格员小陈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李大爷家住在一楼,排水口容易堵;张奶奶耳背,得上门提醒关窗。"他冒雨跑了好几栋楼,敲开老人家门时,后背都湿透了:"阿婆,明天别出门啊,有啥事打我电话!
"雨还没下,街上的便利店已经摆满了应急物资。手电筒、蜡烛、矿泉水堆成小山,老板娘一边补货一边说:"上次暴雨停电,这些东西卖断货,今天得多备点。"有年轻人来买沙袋,嘟囔着:"租的房子在地下室,万一进水,电脑和行李就完了。
"网络上,关于暴雨的讨论越来越热。
有人分享防雨妙招:"车门上贴防水条,发动机就不怕进水了。"有人提出疑问:"为啥每次暴雨,有的地方积水深,有的地方却没事?
排水系统能不能统一修修?"更多人在点赞一线的守护者:"消防员、交警、社区工作者,他们才是暴雨里的定心丸。
"我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心里忍不住想:暴雨是场考验,考验着城市的排水能力,也考验着每个人的应急意识。那些提前清理排水口的工人,那些挨家挨户提醒的网格员,那些在雨中坚守的交警,他们的努力,让这场暴雨多了些温暖。但总有些地方让人放心不下:偏远山区的通信会不会中断?
老旧小区的危房有没有人排查?这些问题,藏在暴雨的阴影里,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决。雨就要来了,收拾好家里的杂物,检查好门窗和电路,记住别去积水的地方蹚水,别在大树下躲雨。
更别忘了,给身边的老人和小孩多一句提醒,给一线的守护者多一份理解。风雨再大,只要咱们提前准备、互相照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场暴雨,是挑战,也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不足,也照见人间的温情。
等雨过天晴,回头看看,那些在雨中坚守的身影,那些互相帮助的瞬间,才是最珍贵的记忆。至于明天的雨到底有多大,咱们心里有数,手里有招,就不怕它来势汹汹。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