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主席曾谈及关羽:关羽斩华雄、阎良、文周,过五关斩首六将,俘虏庞德,震慑中国,但他傲慢自大,以致于丢掉荆州,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公元220年,关羽和他的一个儿子死于孙权之手。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收复荆州,为关羽报仇,但惨遭失败。223年,刘备去世,蜀汉的颓败局势不可逆转,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用关羽守荆州是一次重大的用人错误,也是第一个错误:用人不当。最终导致荆州失守,对蜀汉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1948年,毛主席还向西柏坡卫戍人员提到关羽:“让关羽守荆州是错误的,关羽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执行诸葛亮‘东联孙、北拒曹’的战略方针。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导致他失去了根据地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害。”
同样,邓小平也曾说过:“诸葛亮以民为本,但他对关羽非常宽容,甚至不遵循原则,这助长了关羽的嚣张气焰,最终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关羽去世后,诸葛亮含泪斩首了马谡,为他第二次失败付出了代价。”
在毛主席看来,除了用人失误外,诸葛亮的第二个重大错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关键时刻,总司令应该亲自率领军队应对战争。诸葛亮“幕后运筹帷幄,千里致胜”的指挥风格一直受人赞赏,但毛主席在这一方面,指出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错误。
公元228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际,蜀汉经过七八年的休养,从关羽失守荆州、刘败夷陵中恢复过来,终于恢复了元气。然而,它的整体实力仍然弱于曹魏。当时,由于刘备去世,魏国边境多年未被入侵,关中和陇右的军事力量空虚,导致防御力量减弱。
诸葛亮得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开始进展顺利,可以说是蜀国征服魏的最佳时机。然而,诸葛亮选择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驻扎在战略要地,而不是亲自站在前线。
诸葛亮也意识到马谡纸上谈兵的弱点,容易低估敌人。否则,他就不会专门派王平将军作为马谡的副将来协助他。然而,诸葛亮曾将马谡视为接班人培养。这促使他决定用马谡来守卫街亭。
但是在使用马谡的同时,他还应该确保自己能够及时有效地指挥军队,以防止任何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诸葛亮当时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毛主席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四》一书中,对诸葛亮在木门道杀死张郃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大意是“自从在街亭战败以来,每次军事行动,诸葛亮都会留在军队里。”这被认为是诸葛亮吸取街亭战役的教训后做出的改变。
第三个主要错误是在军事战略上。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前,他独自承担了一项使命。鉴于荆州失守和隆中规划的意外挫折,诸葛亮泪流满面,重新考虑北伐战略计划。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计划实际上是隆中对计划的延续和发展。
然而,毛主席在谈到诸葛亮时说:“他的战略最初在‘隆中对’中就弄错了,关羽、刘备和诸葛亮三分兵力,岂能不败。”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独特的。
诸葛亮在26岁时为刘备起草了一份联合吴抵抗曹操的战略《隆中对》。在《隆中对》中,他已经制定了全国统一进攻的战略计划:“若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个战略计划是从荆州和益州发动进攻,形成钳形进攻,向魏推进。就实施而言,刘备确实受益于这个战略计划,并在早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钳形进攻的双钳形进攻的两地相隔千里,必然会使刘备的军队失去军事优势。
“隆中对”的最终结果是,关羽保卫的荆州被孙权的军队成功攻取,关羽和他的儿子被孙权杀死。蜀国失去了荆州,夹击失去了一把“钳子”,迫使诸葛亮改变两条路线并进成一路攻取。
此外,夷陵之战后,蜀国的经济和政治权力遭受重大损失,魏国却变得越来越强大,诸葛亮最初预期的“天下大乱”的条件并没有出现。因此,毛主席认为蜀汉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隆中对”。
毛主席所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是指关羽保卫荆州,刘备攻打东吴(夷陵战役),诸葛亮北伐中原。他们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展开。前两次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手里几乎没有什么资本。
第一次北伐之所以顺利进行,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兴汉”的大旗。当时,曹魏陇右五郡,三个郡是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主动向诸葛亮投降,而不是被诸葛亮强行击败。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和诸葛亮撤退后,曹魏立即对投降的三个郡进行了血腥镇压。
此后,诸葛亮再次出兵,继续高举复兴汉朝的旗帜。没有人敢再回应了,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与前四次远征相比,出动了前所未有的10万兵力。
诸葛亮冒险从斜谷行军到关中。他在渭河以南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意图进行决战。最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北伐功亏一篑,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毛主席叹息: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已经播下了蜀国失败的种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后,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角度和心态做出的评价。
事实上,毛主席在青少年时期也非常钦佩诸葛亮。毛主席年轻时把诸葛亮视为“实干家”,高度赞扬他。后来,随着毛主席年龄的增长,他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洞察。
站在历史的高度,毛主席对诸葛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毛主席指出了诸葛亮的军事错误,但他仍然欣赏诸葛亮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尤其是多次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勉人,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一生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