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文章不知道哪里写的超纲了,发布之后不到一小时就被删了....
但还是想简单聊几句。
首先一点,董女士事件真正刺痛大众的,是她从高中起就绕过了所有公平竞争通道。
当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题海里挣扎时,有人早已铺设好直达名校的轨道。
这种明目张胆的特权操作,正在摧毁千千万万家庭最珍视的"教育改变命运"信念。
这种破坏是最致命的。
多少父母咬牙背负天价学区房房贷,赌上全家积蓄只为孩子能获得公平的起跑线。
一旦人们发现教育通道被特权者占据,随之崩塌的不仅是房价预期——当北上广深那些老破小失去"学区"光环,土地财政的根基都会动摇。
更可怕的是社会共识的瓦解——如果连教育都不再公平,普通人还有什么奋斗的意义?
这事儿搁古代,就相当于科举作弊,是妥妥的 “踩红线” 行为。
历史早有镜鉴。
从西汉开始,人才上升通道就像被焊死了一样,富的越来越富,穷的世代受穷,社会阶层板结严重。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根基早在西汉就扎下了,东晋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祖上说不定就是汉代朝堂大佬。
皇帝们最怕这种局面,因为他们不怕社会发展慢,就怕底下人抱团,威胁到自己对基层的掌控。
为了打破僵局,皇帝们绞尽脑汁想出察举制、科举制这些上升通道,把资源向所有人开放,避免被世家大族垄断。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相当完善,成了皇帝制衡世家大族的 “杀手锏”,动科举就等于动国本,绝对是重罪。
每次科举信用被破坏,皇帝都得拉几个 “背锅侠” 平息众怒,哪怕人家压根没犯错。
明初的南北榜案中,朱元璋明知南方学子确实更优秀,仍为平息北方民愤处决考官;
清代三大科举舞弊案,无论涉及多高的权贵都严惩不贷。
这些帝王深知,科举制度维系着帝国的根本信用——它必须让寒门相信,那张考卷真能改变命运。
今天的教育公平承载着同样的社会功能。
当特权者不仅吃肉还要吧唧嘴,不仅走捷径还要炫耀时,他们摧毁的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后防线。
从学区房家长到政策制定者,从教育部门到整个社会运行体系,没有人能承受这种信仰崩塌的代价。
那些被献祭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考官,那些倒在反腐利剑下的官员,本质上都是制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祭品。
对普通人来说,能不能考上是一回事,但你不能让他们觉得,再怎么拼命努力都是白费。
教育公平这条底线,谁碰谁就得付出代价,从古至今,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