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上厕所千奇百怪,但印度人的操作属实让人“开眼”。厕所有了,人不进;厕纸买得起,就是死不用。这一套流程下来,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习惯问题,还是哲学命题?

自2014年莫迪政府号称建了1.1亿座厕所后,印度如厕难题本该成为过去,结果厕所建了,野地还热闹着;钱花了,纸却闲着

这不是穷,是信仰;不是落后,是体系。今天我们不讲笑话,讲“厕事”,讲一个覆盖13亿人口的无纸神话。



用左手搞卫生?这不是笑话,是祖训

说起印度人的如厕方式,很多人一听就皱眉——不用纸,靠左手,还必须配水

这个习惯,说是“不讲卫生”,其实真冤枉他们了。因为这不是卫生问题,是信仰问题;也不是懒,是文化逻辑太“硬核”。

根据2020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尔邦的城市居民调查显示:92%的居民如厕后使用水,85%以上从不使用纸巾,甚至反感纸巾的存在。



这里的关键是“左手”。在印度教的世界观里,左手是“处理污秽”的工具,右手是吃饭、礼拜、接人待物的“正经手”。

这一分工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摩奴法典》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早于孔子两百多年。

在那本古印度的生活宝典里写得明明白白:排泄之后需用水净化身体,不可干擦。他们信的是“水能净身,纸只遮丑”。就像有的国家主张用冷水洗澡能养生,他们也有自己的“洁净哲学”。

关键不止于观念,现实基础设施也为这种方式提供了合理化条件。印度的多数厕所未配厕纸挂架,但水罐是标配。而且在城市排污系统落后的背景下,用水清洗远比纸巾冲刷更不容易造成堵塞。



2019年新德里市政局的下水道清掏数据显示,20%以上的堵塞源于纸类残渣,厕纸成了“罪魁祸首”。

纸贵也是实情。在许多城市,一卷厕纸售价在15到25卢比之间,相当于一顿正餐价格。花这么多钱买一团“不干净的布”,还可能给市政带来麻烦,谁愿意?

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闭环。水是净化之源,左手是职责所在,纸是外来工具,结果就是:不用纸,不奇怪;用纸,才异类。

问题来了——如果如厕都这么讲究,政府想建一亿个厕所推进卫生改革,这种“左手文化”能配合得上吗?



一亿厕所“刷”出来,怎么没人用?

2014年,印度政府一锣鼓敲响“清洁印度运动”,五年时间造了1.1亿个厕所,声称让全国6亿人摆脱“露天如厕”的命运。总投入超过28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属“豪气工程”。

可2021年《国际发展与卫生研究》报告一出,大家傻眼: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地仍有42%以上的村民坚持野外如厕。厕所建了,门关着;钥匙有了,不用开。

为什么不用?因为信仰不允许、布局不合理、管理跟不上、补贴难兑现。缺一不可。



《马杜尔研究院》调研指出,印度教徒普遍认为厕所应远离厨房与神龛,“污秽之气”不得靠近清洁空间。厕所如果离厨房近了,就不配叫“干净的家”。哪怕装饰一新、瓷砖光亮,依旧逃不过“风水不正”的判定。

厕所本身的功能也成问题。乡村厕所多为砖砌式单坑结构,不连污水管道,主要靠化粪池自净。粪满了没人清,清不了只好封。

比哈尔邦达瓦尔村的调研显示,全村71户中有42户拥有厕所,但仅26户使用,剩下的厕所不是“改柴房”就是“锁空房”。

还有钱的问题。2018年印度审计署调查显示,中央邦、贾坎德邦等地有46%的厕所建设补贴没发到户,村民建厕不敢“打水漂”。



更麻烦的是,没人教怎么用,没人帮维护,没人上门清理,政府工程成了“摆设”。

厕所建得多,不等于用得多。光有水泥、砖块、名单,不等于有意识、有文化、有服务。

于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说大多数村民是“出于习惯不愿进厕所”,那么女性的情况就更加棘手。因为对她们来说,上个厕所,不只是干净问题,更是生死问题。

厕所少一间,性命多一险

印度女性如厕困境,不只是“没有”,而是“被剥夺”。

2021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城市基础设施数据指出,女性专用厕所为6250座,而男性为15152座,比例接近1:2.4,且超过60%的女厕无照明,36%无水,15%无法使用。

城市已然如此,农村就更难了。2020年印度女性如厕报告显示,全国农村地区28%的女性需在凌晨或黄昏结伴外出如厕。21%女性因环境不安全选择憋尿,26%控制饮水,17%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



悲剧不止一次发生。2014年北方邦巴达翁村,两名少女凌晨外出如厕途中失踪,后被发现遭袭击致死,尸体悬挂于树上。全国震动,女性如厕权才第一次登上国家议事日程。

厕所不仅是女性健康议题,还是婚姻议题。2015年,比哈尔邦多个女性组织发起“没有厕所不结婚”运动,女性在婚约中明确要求家庭必须配备独立厕所,否则拒绝出嫁。

2018年,拉贾斯坦邦法院裁定“家中无女性厕所”构成离婚正当理由,原告女性胜诉。

厕所成了女性争取权利的“工具”。但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用”。



多数公厕规划由男性主导,设计以男性为标准,资源优先向男性配置。女厕照明、水源、安全门锁,全是“可选项”。

这不只是规划问题,是社会资源分配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女性如厕难,不是因为“没建”,而是因为“没算她们”。

到这一步,文章的线索已经清晰:印度的如厕问题,表面是卫生习惯,实质是文化制度。

参考资料:

一亿个厕所,和一个印度式问题.香港商报.2019-11-06

印观察|家有厕所视作不洁:印度“厕所革命”困境背后的信仰.澎湃新闻.2017-08-31

美媒:“如厕噩梦”让印度女性别无选择,“只能忍着”.海外网.2022-07-2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