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梅,今年46岁,初中文化,已婚,育有一儿一女。我和丈夫在一个小县城里生活,这些年靠开一个家庭小超市维持生计,日子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兄妹四个,我是老大。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初中一毕业我就辍学了,后来到县里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是个老实人,不抽烟不喝酒,日子虽然清贫,但从不让我操心外面的事。

我们的小超市开在小区门口,面积不大,租金也便宜,靠着老顾客的口碑,一年下来也能有个四五万的纯收入。丈夫平时送货、进货,我负责看店、打理账目,日子虽紧巴,但也踏实。


老家那边的亲戚时不时来借住几天,我们都习惯了。可我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的老同学竟然带着一把牙刷,住进了我们家,一住就是两个月,而她走的时候,给我孩子的“谢礼”只有两包薯条。这事,至今让我心里堵得慌。

02

事情还得从去年的那个冬天说起。

那天,我正在店里理货,突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叫我:“林梅?你还认得我吗?”


我抬头一看,愣住了。那是我的初中同学赵倩,曾经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女生。我们毕业后就没再联系过,听说她考上了一个大城市的技校,后来嫁了个搞设计的老公,一直在南方生活。

她穿着一件大牌羽绒服,拎着行李箱,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我赶紧把她请进屋里,倒了热茶,她却说:“哎呀,林梅,我这次回来是来散心的,顺便看看你。你这家店不错啊,比我想象中强多了。”

她说她和老公闹了点矛盾,想一个人静一静,就回到老家这边走走。她家早已搬离县城,老宅也卖了,短期内没地方住。我一听,也没多想,就说:“要不你先住我家得了,咱俩这么多年同学,别见外。”


她笑着点头,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她这一住就是两个月。

刚开始几天她倒是挺客气,帮我做饭洗碗,陪我唠嗑。她会说些我听不懂的“职场术语”,还经常在我面前接电话,说什么“项目预算”“合同签署”等等。我心里想着,这年薪三十万的人,怎么也得比我过得风光吧。


可慢慢地,她开始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第一件让我为难的事 ,是她从不主动买菜做饭。

最开始她会说:“我来煮饭吧,我做个南方菜给你尝尝。”可时间一长,她每天不是说身体不舒服,就是说电话太多没空。


渐渐每天三餐都是我们一家人在张罗,她跟着吃也不吱声。

有时还会挑剔:“这米有点硬”“这菜不够鲜”……

我开始有点不舒服,但也没说出口,毕竟她是客人。

第二件事 ,是她开始占用我们家的空间。


我们家就两个卧室,孩子一个房间,我和丈夫一个。

她来了之后,我们把客厅的沙发床给她铺了。

起初她也表示不好意思,后来天天把客厅弄得像她的办公室,电脑、文件摊了一桌子。

电视我们都不敢看,孩子放学回来要做作业,她还会说:“安静点,我在开视频会议。”

我忍了又忍,心想她可能真的只是暂住几天。

可两周、三周、一个月过去了,她仍没搬走的意思。

第三件事 ,让我彻底寒了心。

有天晚上我进厨房,看到她拎着一瓶我们店里的橄榄油,还拿了两包进口饼干。我问她:“你怎么把超市里的东西拿出来了?”

她笑着说:“哎呀,就借用一下,我明天让你家老公补上。”

可她从头到尾没给过我们一分钱。

我那天晚上和丈夫商量,丈夫说:“算了,就当请她吃几顿饭。”

可我心里开始憋着一口气。

这期间,我儿子过生日,我们买了个小蛋糕。赵倩吃得挺欢,还说:“你儿子真乖,我小时候可没这么懂事。”我以为她会送个小礼物,哪怕是几本书,也好让孩子高兴一回。

结果她从包里掏出两包薯条,说:“这个是我从南方带来的,给孩子尝尝。”

我儿子拿着薯条,脸上的笑都僵住了。

我真不是贪她那点钱,但她明明年薪几十万,住我家不掏一分钱,连孩子生日都这么敷衍,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试探着问她:“赵倩,你是不是接下来的打算?要不要我帮你联系一下旅馆?”

她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不急,我这边项目还没谈完,等我搞定就回去。住你家反正方便。”

那晚我彻底睡不着了。

我和丈夫说:“她是我同学不假,可她压根没把我们家当回事。”

丈夫叹气:“你女人之间的事,我不好说。但咱日子本来就紧巴,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我终于鼓起勇气,在第二个月初对她说:“赵倩,我最近家里有点事,可能要搬些东西腾空间,你看你那边有没有安排?”

她愣了几秒,笑着说:“啊?你要让我走啊?”

我点点头,她说:“那行,你早点说嘛,我今天就收拾。”

她当天晚上就走了,临走前又拿了几包零食,说是送给我女儿的。我送她出门,她说:“这两个月打扰你们了,有机会你们来南方玩,住我那别墅。”

我笑了笑,没接话。

她走之后,我心里反倒轻松了不少。

03

曾经我以为, 老同学之间的感情,不计较金钱,不计较得失 。可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哪怕再亲,也要分明。

我不怪她年薪高却不肯掏钱,也不怪她住了两个月只留两包薯条。我只是觉得, 她从未把我当成一个需要尊重的人

生活是现实的,我们一家人辛辛苦苦过日子,不是为别人提供免费的“避风港”。

以后我还会帮助别人,但我也学会了: 再熟的关系,也要有底线;再深的感情,也不能失去自我。

人和人的交往,不该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应是彼此的尊重与善意。赵倩离开的那个晚上,我看着孩子吃着薯条,心里却再也没有当初见到老朋友的那份喜悦。

这段关系,就像那两包薯条,看似热情,实则轻飘而空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