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35 岁程序员长期熬夜脑干出血”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热度颇高。

相关话题 #程序员凌晨睡 7 点起脑干出血昏迷 15 天 #登上热搜,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该话题甚至位居微博热搜榜首。
事件主人公吴先生此前在创业公司工作,月薪 3 万,却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每日早上 7 点起,凌晨一两点才休息,同时还面临裁员压力,最终导致脑干出血。

其发病及后续治疗康复的经历,如在 ICU 待 28 天、康复医院 70 多天,目前恢复约 70% 但可能无法完全康复等情况,经媒体报道及他个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后,触动了众多网友。

许多同行网友和病友家属纷纷在他的个人账号下留言,表达关心、感慨与共鸣。

有程序员同行表示看到他的样子难受,希望他早日康复;还有网友分享自身经历,因小手术休息后意识到陪伴家人比工作更重要 。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一事件引发热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程序员群体本身工作强度大、加班熬夜普遍,很多人感同身受,担心自身健康状况;另一方面,脑干作为人体生命中枢,哪怕少量出血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吴先生的遭遇让大家直观认识到过度劳累对健康的巨大危害,从而引发对职场健康、工作压力管理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而事件主人公的一句话却直接让人破防:女儿读幼儿园小班,压力全压在了妻子身上,后续会考虑去摆摊。

可怜天涯沦落人,用 经常加班到凌晨2点的生命健康代价,换来月薪3万,最后却差点死掉,最终是败给了了疾病,还是生活?

或许这是个无解的话题。

脑出血为何如此可怕,尤其是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的可怕性与其在人体中的关键生理地位密切相关,尤其是因其“生命中枢”的特殊性,即使少量出血也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一、脑干的生理特殊性:人体的“司令部核心”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脑干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交通要道”,虽仅占脑重的2%,却掌控着呼吸、心跳、血压、体温调节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同时负责头面部感觉、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关键神经功能。

功能高度集中:脑干内密集分布着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生死开关”,一旦受损,身体会直接丧失维持生命的能力。

结构脆弱敏感:脑干体积小、神经纤维密集,且周围有坚硬的颅骨包围,出血后易压迫神经核团,难以通过空间代偿缓解压力。

当事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其脑干部位的血管瘤破裂后,迅速出现呕吐、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正是由于出血直接影响了脑干的神经传导功能。

进入ICU时的持续高烧、心率异常,也反映出脑干受损后对体温调节中枢、心血管系统的致命干扰。

二、脑干出血的致命性:“小出血,大危机”

1. 高致残率与死亡率 - 脑干出血的死亡率超过50%,即使幸存,约70%的患者会遗留严重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

当事人虽恢复70%功能,但仍面临左侧肢体麻木、触觉丧失、语言障碍等问题,需终身康复。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出血量决定预后:脑干出血量若超过5毫升,死亡率极高;即使出血量较少(如2-3毫升),也可能因压迫关键神经核团导致严重后果。

2. 治疗难度极大 - 手术风险高:脑干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手术操作可能进一步损伤神经,因此多数情况下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

当事人因病情复杂无法进行康复治疗,只能通过ICU支持治疗维持生命。

当事人在ICU期间的**24小时咳嗽、无法入睡**,正是肺部感染和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剧了治疗难度。

三、为什么脑出血逐渐年轻化:为何过劳成为“隐形杀手”?

当事人作为35岁的程序员,其经历折射出现代职场人因过劳诱发脑出血的严峻现实:

1. 长期高压与熬夜

长期熬夜(凌晨12点后睡、早6-7点起)会导致血压波动、血管弹性下降,增加血管瘤破裂风险。当事人所在的创业公司“人少活儿多”,叠加裁员压力,精神长期紧绷,进一步加速血管病变。

- 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过劳状态下,身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引发血管收缩、血压骤升,成为血管瘤破裂的“最后一根稻草”。

2. 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与误诊

初期的手麻脚麻可能是脑干出血的前驱症状(如小量渗血刺激神经),却被误认为颈椎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这反映出大众对“非典型症状”的警惕性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对脑干病变的鉴别能力局限。

四、如何识别早期脑出血信号,远离脑干出血的威胁?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 识别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语言含糊、视力障碍等,需警惕脑出血可能,

立即拨打120,并送往有CT检查能力的医院。

高危人群筛查: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动脉瘤病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MRA、CTA)。

2. 主动管理健康,拒绝“过劳生存”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管理血糖、血脂,降低血管病变风险。

3,作息与压力调节:避免长期熬夜,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避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4,健康饮食与运动:减少高盐、高脂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血管弹性。

事件的主人公无疑是幸运的,至少能救回一条命,至少他的家庭还完整。有多少脑干出血的人从此阴阳相隔,又有多少家庭从此支离破碎。

他经历既是一场个人悲剧,也是现代生活不易的缩影。

脑干出血的可怕性,不仅在于其生理上的致命威胁,更在于它以极端方式提醒人们:健康不是“牺牲品”,而是一切奋斗的前提。

“如果能见到以前的自己,我想对他说:‘好好爱自己。’”——这或许是这场危机留给当事人和所有旁观者最珍贵的启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