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社会上一个特别双标的现象 —— 同样是遭遇就业歧视,海归留学生被质疑就全网沸腾,纹身工人被拒绝却无人问津。这背后藏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真实的 "麦克风分配法则"。#社会热点#



先看咱们的海归群体,他们自带名校光环、英文简历,出入写字楼时踩着的不光是皮鞋,更是整个社会构建的 "精英滤镜"。当某企业家说出 "海归里有间谍" 这种话时,立刻有无数大 V 下场驳斥,主流媒体跟进讨论,甚至能上升到 "人才战略是否倒退" 的行业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群体背后站着整个知识精英网络:同学圈在投行律所,导师群在高校讲坛,随手发个朋友圈都能撬动行业资源。他们的声音能通过公众号、短视频、财经专栏层层放大,最后变成全社会的公共议题。



再看纹身工人呢?他们在流水线拧螺丝时,手上的纹身被看作 "不良印记",在招聘处被保安一句 "我们不要有纹身的" 打发时,连个像样的投诉渠道都没有。不是他们不想发声,是他们的声音太轻了 —— 手机里装的是招工 APP,关注的是老乡群里的工资拖欠消息,连发个抖音吐槽都怕被工厂拉黑。当整个社会给他们贴上 "叛逆"" 不靠谱 "的标签时,连主流舆论都默认了这种偏见:你看,工厂要维持纪律,拒绝纹身好像" 合情合理 "。一边是被全方位支持、声量不断放大的海归群体,另一边是有苦难言、发声无门的纹身工人,如此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深思这种双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更扎心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样是身上的印记,海归的留学经历是 "国际化视野",纹身工人的纹身就成了 "与企业文化不符";同样是职业选择,海归拒绝 996 叫 "追求尊严",纹身工人想争取社保却被说 "事儿多"。本质上,这是话语权金字塔的真实投射 —— 当一个群体掌握着定义 "优秀"" 合规 "的话语权时,另一个群体连" 被看见 " 都成了奢望。



那些对纹身工人的歧视,藏在无数个 "企业自主用工" 的借口里,躲在 "传统观念" 的遮羞布下,甚至连劳动法的阳光都很难照到。而海归群体遭遇的偏见,却能在资本圈、学术圈、媒体圈的共振中,迅速变成需要被纠正的 "社会错误"。这不是说海归不该被关注,而是我们的同理心不应该带着 "身份滤镜"—— 当我们为西装革履的精英们争取公平的时候,更不该忘记那些在流水线挥汗、在招聘处碰壁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样需要尊严,需要被听见。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文明社会,不该是 "精英的声音震耳欲聋,底层的呐喊无人倾听"。当我们对某一类歧视义愤填膺时,能不能也分一点目光给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毕竟,公平的标尺,从来不该因为你穿的是西装还是工服,脖子上戴的是领带还是纹身,就划出两道截然不同的刻度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