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社区、为城市描绘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从台阶高度的调整到绿地空间的活化,从图书角的整理到邻里议事厅的设计,“规心睦里”团队的年轻人以“微更新”撬动“大幸福”,将课堂搬进街巷,把论文写在社区。他们不仅为老旧小区注入活力,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用青春智慧织就了一张张睦邻网。


春日暖阳下的百花洲游人如织,在这里,一场特别的游览正在进行。来自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学生们与社区居民并肩而行,在青砖小巷间驻足。面对古色古香的建筑景观,学生们化身讲解员,向社区居民和过往游客分享建筑人眼中的百花洲。


杨慧老师是本次“行济南城,圆青春梦”城市行走计划五四青年节特别活动的发起人,也是“规心睦里”团队的负责老师。深耕城乡规划领域多年,杨慧经常带领学生漫步济南街巷,以行走的速度感受城市温度,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城市记忆。


在沉浸式的街巷漫步中,杨慧和学生们共同触摸着历史遗迹,倾听着泉城故事。而在今天的游览队伍中,还有来自景山社区的居民们。虽然不少人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但青年学生们专业的讲解,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新鲜体验。



杨慧老师与社区居民的合作由来已久。2019年,杨慧发起“规心睦里”社区规划师志愿服务项目,聚焦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律和青年聚集发展要求,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社区微更新与微治理过程中,解决居民参与度低、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为社区存量更新、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陪伴式、沉浸式、精细化、定制化的一体化服务,最终目标是打造睦邻友好社区,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六年来,杨慧带领建筑城规学院的学生们走进基层,把课堂搬进了社区里。


自2019年成立以来,“规心睦里”团队以参与式赋能为理念走访调研山东省16地市200余社区,开展社区微更新70余次,累计召开线上线下社区主题会议100余次,举办社区课堂60余次,完成社区更新设计方案50套,组织居民共建活动百余场激发社区内在动力,推动社区形成“专业赋能-居民培力-社区自治”的良性发展闭环。四年前,林子茹步入山东建筑大学的校园,成为“规心睦里”团队的一份子。四年来,林子茹的脚步也走进了不少地市的社区中。


这种转变,正是团队理念的深化。从空间改造到治理赋能,从专业主导到居民自主,每一步都在激发社区内生力量。林子茹的感悟,折射出团队服务的核心——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主人。六年来的实践是社区自治的生动实践,也为更多社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循路径。



在服务社区的双向奔赴中,学生们同样收获满满。他们走出课堂,在社区的烟火气里触摸城市肌理,从多样的社区形态中汲取专业养分。社区的每一点改变、居民的每一声感谢,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印记。


这些收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化作了服务城市的动力。学生们在社区播撒规划专业的种子,也从城市发展的土壤中吸收养分。当青年的理想与城市脉搏同频,这场双向赋能的共生对话,既让社区焕发新生,也让青年在服务城市的实践中,完成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蜕变。


这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也为学生的未来铺就坚实道路。校社合作搭建起实践育人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知社会需求,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区里的每一次实践,都是宝贵的成长课,让学生提前触摸行业脉搏。


从社区治理的“无墙课堂”到专业赋能的实践现场,“规心睦里”团队中,学生们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回动手改造,都被视作城市发展的青春注脚。五四青年节临近,他们将始终怀揣热忱,将专业所学融入城乡发展的肌理,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持续发光发热。


从社区花园的一砖一瓦到城市更新的蓝图擘画,“规心睦里”团队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这支由杨慧老师引领的队伍,用行动诠释了“强国有我”的誓言——他们不仅是社区治理的“智囊团”,更是基层共治的“播种者”。


从山东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到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荣誉,从200余个社区的调研足迹到70余次“微更新”的实践落地,他们以青春之名,让冷冰冰的规划图纸升华为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城市的未来属于青年,而青年的成长应扎根大地。这份传承与创新交织的答卷,正是对五四精神最生动的致敬:在服务他人中锤炼本领,在奉献社会中闪耀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