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一众真人电影中,《大风杀》票房垫底,连“演唱会电影”都打不过,走势属实有点惨。
白客喜提“Beta转A”,辛柏青痛失发际线、撞脸陈奕迅,电影有看点但也不全是看点。
我不觉得这部被埋没的绝世遗珠,也不觉得它就该烂在谷底,我的观感是从有点惊艳到有点遗憾。
来,展开说。
一,放逐之地的百鬼昼行图
不同于这几年市面上的警察抓坏人故事,《大风杀》长相挺另类,某种意义上,更像在警匪皮面下,嫁接组装了一脉西部片甚至说灾难片的血统。
故事中的忙崖,是一个被遗弃的边陲小镇,矿产开采时人们涌来,矿尽,人散,大风将起,道路难行,悍匪们切断电话电报,甚至杀了骑马出去送行的人,炮制了一个彻底的荒原孤镇。
如果你不代入荒野黄金镖客视角,如果对比市面上的内地警匪,那么如此设定,很颠覆常规的力量对比和规则预期。
忙崖小镇上,我方警务人员,一共就仨。
而悍匪一车车涌来,呜呜泱泱人挺多。
我方人员一共只有一把手枪,子弹也没几颗。
悍匪们弹药充足,日常开枪突突,让人幻视弹药不要钱。
兵与贼的数量力量配比挺反常,就连日常行为规则也挺反常。
受制于悍匪们的猖狂,在力量悬殊对比之下,男主起初大多是时候被迫采取守势,某些画面甚至像寂静游戏,全镇不出声、以免惊动发狂挖金币的丧尸们(bushi)。
自然地理条件、天然野生聚落形态,利益选择、悍匪武装,里三层外三层造出一个无名之地的世界尽头,充斥着被放逐的破败感荒芜感、野蛮杀戮的血色人心对照感。
如果说桃花源乌托邦是我们关于化外之地的温情想象,那么忙崖则像另一种末日反向墓园。或者说,时空缝隙中的弃地和孤岛,常规规则都失效的放逐之地。
开局的加油站,一众车灯明晃晃照着,悍匪们猖獗默立。大风狂吹中,老日历被撕掉一页,一声声咚咚咚咚的鼓点,很有压迫感、挺有风格。
悍匪杀死送信者,上一组镜头是悍匪们欢呼开车、嚣张鸣枪,下一幕是血色送行者、人亡马归来,搭配着古典BGM、搭配着悍匪头子字正腔圆剪彩讲话般的邪恶命令,营造出了一种五彩斑斓的血色。
如果说时代巨变中的普通人群像是一种落地的时代人文关照,那么《大风杀》则更像某种对西部片的移植,像架空的血色寓言,虽有九十年代的器物,但表达略过真实的年代日常感,走向遗弃蛮荒背景之下的肃杀之歌。
荒漠孤城、化外孤岛,一出放逐之地的百鬼昼行图。
二,不顺撇的反向作用力
起初看演员表,我以为白客演反派。
正片第一幕看见白客穿制服,第一反应是坏了,他应该打不赢吧?
反倒是这种“他应该打不赢吧”的反向期待,不顺撇,造就了挺不一样的正方角色。
故事里他也有勇有谋,但比起传奇性的“能打”、比起爽感的“他好厉害”、比起英雄光环,白客这版男主有一种流动的悲悯关怀。
不是困于往日战友悲情,甚至也不是带着愧疚和自毁倾向闯进沙尘暴的牺牲,而是初始阶段的他不能、他以退为进、他的有限性,让角色在善恶叙事和黑白脸谱之外,有一些不一样的微妙质感。
不是绝对力量、绝对奉献、绝对让人有安全感,反倒是他温吞隐忍的“错位半步”,浸透着浓郁的人间感。
大勇若拙,至柔反刚。
但影片的某些优点中途下线,后半段似乎又成了自己撕裂自己的反作用力。
男主和反派大哥数次对决,对方嚣张强调你们只能抓不能杀。
正面角色恪守规则,没问题。
但电影中这种恪守,不够有血肉感,不像从角色土壤里长出来的,而更像用客观存在的戏外规则当戏里冲突的“金色边界”。
不是机械降神、机械降金手指,而是将真实的规则,用出了几分机械设定的刻意感。
(没有任何攻击规则本身的意思)
《大风杀》的角色台词,似乎追求某种生活化和寓言感的双关。
直接,简单,似乎又企图在直白语言中,粘连不言而喻的映射。
可惜时灵时不灵的。
全片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反而是和这种风格无关的,小羊倌说“偷羊的又来了”。
他不知道那是杀人不眨眼的悍匪,他的世界里能想象到的最大的恶,就是“偷羊的又来了”。
他骑马赶来、层层暗夜中马蹄哒哒,他被没有经验不知轻重的小警察用手电一照,被悍匪一枪打中、不幸殒命。
那就是羊圈里长出来的台词,生命力越发让“角色之死”叫人唏嘘。
那一枪,是小羊倌的悲剧,是小警察的转折点,也是正邪两方真正短兵相接的另一个起点,一枪一段拍得很饱满。
可惜这种高密度桥段,后来又被稀释了。
三,“印象派”恶人团、轮廓多于纹理
某种意义上,作为“印象派”存在的反派团,仪式感和氛围感的精彩程度,大于作为个体的实体“人”感。
莽莽沙漠中群盗嚣张出现,一水大灯无声的压迫感,悍匪团的“行为艺术”质感,挺抢眼。
创作者的影像风格很鲜明。
反派团黑吃黑吃黑吃黑,初始阶段一枪爆头曲马多(耿乐饰)也好,羊圈里疯狂扫射自己人也罢,隔着地板一阵猛烈突突突也好,毫不犹豫的天经地义、毫不惊奇的自然而然,整得都挺有意思。
就连最有恻隐之心最不修罗鬼的大嫂,预备逃跑时身后有人,转身毫不停顿先反手一刀。
种种“厮杀如日常动作”式的节奏,塑造出一种悍匪的求生本能法则。
在每个毛孔和动作中,无限趋于随时倒戈杀人的利己主义。
这种“把内讧反水杀人当家常便饭”的节奏感,搭配着很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让被遗弃之地,有了新的生存法则和暴力美学。
然而从形到魂的后半部,故事或许是有点贪多嚼不烂,或许是有点“外秀内平”,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具体到每一个反派本身,又有点困于套路。
比如辛柏青饰演的大哥,图财图命之外还另有所图,心有所执、有所郁结,角色的可怕,在形容词层面、动机层面都是成立的。
可是具体到行为层面,依旧落入窠臼。
一众悍匪一提到他,就怕到不要不要的。反复多次渲染的“大哥好恐怖啊”,等大哥真走完进度条,感觉却有点“哦也就那样吧”。
郎月婷饰演的大嫂,每一步或惊或唏嘘或恨或悔,都有足够的密度支撑。
但其他各路悍匪,似乎是性格标签大于实感。
再比如张本煜饰演的会计,隐隐让人很期待,他斯文外表下的反差空间,但铺垫了半天,你就给我看这个?
最后也没咋蹦跶就被砍了,有点扁平。
最后半小时,正反双方决斗,更是失却此前优点,挺常规路数的狠厉打戏。
多杰的角色,一直让我误会是不是得整点什么活,结果就真是一个勇敢善良的路人甲?
角色似乎是为满足“热心勇敢群众”的机械需要而存在。
工具人的被安排感,大于角色的有机感。
影片结尾,在血色修罗的百鬼昼行之外,又加了些介于煽情和歌颂之间的东西,不知是主动还是妥协,略有点四不像。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一道融合菜,摆盘氛围和仪式感都挺唬人,一层层包装吃到最后,给我整了一出大米饭配白粥。
氛围感大于实感,轮廓感高于纹理感。
全员恶人、疯批、狠人,类似标签这几年被用得太过,用到观众早已麻木无感。如此背景下,《大风杀》这版,土壤、水源和根系都不太一样的“全员狠人”,多少显得有些吃亏。
无论如何,影片依旧是优点大于缺点,这百鬼昼行图,已经足够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