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蛋
剧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权力转移”。短剧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以分钟级叙事争夺用户注意力,更让演员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冲击着传统影视的选角逻辑与人才壁垒。
非科班出身的素人凭借优秀的作品一朝成名,新人演员借助竖屏的风口大展身手,还有部分演员通过短剧赛道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这种演员生态的流动性,正倒逼行业重新审视专业与流量、科班与天赋的辩证关系。
值此之际,星番特别推出「短剧破壁者」系列,对话短剧赛道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演员。追问他们:当短剧演员批量“上桌”,他们能为行业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面对急剧变化的的影视环境,个体的生存法则又是否会更加残酷?
「短剧破壁者」第三期对话者:姚冠宇。(点击查看:;。)
短剧行业高速迭代,演员姚冠宇的名字却正逐渐成为一块独特的招牌。
从《恋夏的故事》《暧昧失温》中冷峻深情的“疯批大佬”,到《夜的第七章》里让人又爱又恨的“渣苏男主”,再到《私藏》里“巧取豪夺”的商圈新贵,即便一年主演多部作品,姚冠宇始终保持着对表演近乎执拗的真诚。他告诉星番:“ 我总觉得,演员得先让自己相信角色,观众才会相信。 ”
而这份“相信”不仅体现在表演中,同样贯穿于姚冠宇的职业轨迹。从最初误打误撞接触小程序剧,到被头部制作团队发掘并参演长剧后转型深耕短剧领域,以及一直未曾放弃音乐创作。姚冠宇理解的跨界,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作为从艺工作者探索边界的必经之路。
因此即使在短剧行业追逐流量的洪流中,姚冠宇也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以及一份难得的自省,“爆款标准或许由数据定义,但演员的底气永远来自作品。”
01
从误入到深耕
“我第一次拍小程序剧的时候就发现了,这种题材剧集的制作虽远没有长剧精良,但因为节奏快、信息量大,需要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建立人物的说服力。”
谈及入行契机,姚冠宇将自己入行短剧比作一场冒险实验。当时朋友推荐他尝试被称为“小程序剧”的新形式,他带着好奇踏入这个尚未被正名的领域。那时的短剧制作粗糙、周期极短,却让他嗅到了行业变革的气息:“观众越来越追求快节奏叙事,短剧恰好填补了碎片化娱乐的需求。”
这种敏锐的嗅觉很快得到验证。凭借多部高热度作品,姚冠宇逐渐成为短剧领域的头部选手,极具张力的表演为同类型角色注入了不一样的灵魂,单年拍摄量高达几十部。
“ 长剧需要演员用几十集铺垫人物弧光,但短剧必须在三五分钟内让观众相信角色的存在。这种近乎极限的表演挑战,反而激起了我的胜负欲。 ”姚冠宇坦言,早期的短剧拍摄更像是野蛮生长:“ 越是混乱的环境,越考验演员的信念感。我告诉自己,每个角色都是新战场,必须全力以赴。 ”
这种多样性背后,折射出的是短剧市场对题材的饥渴。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其中女频剧占比超六成。然而高强度拍摄带来的挑战同样尖锐,姚冠宇为应对角色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剧本筛选标准: 故事完整度、角色差异性和自我挑战空间。
“ 比如《和总裁相了个亲》是喜剧风格,《共你揽晴空》偏纯爱,我可以用不同戏路证明自己不只是‘疯批专业户’。 ”
对于短剧行业数据决定命运的论调,姚冠宇则是表现出辩证的接纳:“存在即合理,观众喜欢本身就是一种标准。 偶然出现一两部爆款可能靠运气,但能否持续输出好作品,取决于你有多尊重自己的职业。演员的自我沉淀往往更加重要。 ”
02
给角色一点力量
“演短剧最难的不是把表演夸张化,而是如何让观众觉得人物、剧情设定合理。”在姚冠宇看来,演员对表演细节的把控是打破角色类型化窠臼的重中之重。
在拍摄《暧昧失温》的时候,导演要求姚冠宇走出帅气的背影,于是他便根据人物角色即兴设计出了“一步三摇”的步态。“ 这个角色是黑白通吃的药商大佬,必须有目中无人的松弛感。我走路时故意晃动肩膀,没想到成了观众玩梗的名场面,算是意外之喜。 ”
类似的即兴创作还出现在姚冠宇主演的《恋夏的故事》里。剧中,他坚持全程以衬衫、白T塑造生活化的“渣苏”气质,使得观众更容易相信他饰演的秦岳南是真实存在的,弱化了短剧人物的悬浮感。
面对短剧特有的快节奏表演,姚冠宇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了一套“ 收放平衡 ”的表演法则。“观众既想在短剧里看到狗血反转的爽感,又需要在剧情里看到一些真实的情感铺垫。因此冷血与深情的切换不能全靠台词,演员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更是关键。”
“ 在《夜的第七章》里,谢聿礼这个角色对外人冷血,唯独对女主展露柔情。‘不摘手套触碰他人’的人物设定恰恰强化了他对外人和女主之间的态度反差。每次女主出现的时候,我摘手套的动作,其实就是情感外化的开关。”姚冠宇说,这一设计不仅让谢聿礼的情绪切换变得自然,也有利于帮助他在片场快速进入角色。
这种即兴创作的能力,实则源于姚冠宇对剧本的深度研读和现场应变。 毕竟短剧拍摄周期短,演员必须在开机前就吃透人物逻辑,才能保证拍摄的顺利进行。
“ 哪怕再同质化的两个角色,他们的人设也会有细微的不同,我能做的就是看到这些角色的不同之处,再结合剧本提示和自身的优势,展现出他们的特征。 比如我还在适当的时候,给谢聿礼加了一些挑眉的细节动作。”
小红书上,有观众评价姚冠宇的表演:“ 多一分浮夸,少一分寡淡。 ”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力,或许正是他能在夸张设定下赋予角色说服力的秘诀。
03
在流量浪潮中锚定真实
“最开始粉丝因为剧情或台词叫我‘取悦哥’的时候,我真的挺不好意思的。”谈及由他缔造的几个网络热梗,姚冠宇难得露出羞赧。
从“高岭之花”到“取悦哥”,这些网友给予姚冠宇的“外号”,让他意识到短剧演员正面临一种新型粉丝关系。不过, 尽管观众渴望短剧演员保留神秘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大家的想象,但是姚冠宇依旧不愿刻意营造戏外的人设 。
“我之前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抽空做一个‘ 24小时不间断直播 ’。我想让粉丝知道我的一天都在干什么。让他们看到‘姚冠宇’不仅是荧幕上的人,也是个有温度的真实的人。”
这种真实感更体现在他对职业瓶颈的坦诚。当星番问他,“短剧演员能否成为大众明星”时,他直言:“需要时间和作品积累。短剧受众垂直,破圈必须靠差异化竞争力。”就像他正在尝试 将音乐与表演融合,为新剧创作并演唱OST 等,让音乐成为人物叙事的延伸。
工作之外,姚冠宇习惯 用写歌“重启”自我 。“去年几乎全年无休,今年想慢下来,多体验生活,毕竟灵感源于日常。”而关于未来,“ 对于我来说,我的公司唐人是因为看到了我的短剧作品,然后才知道并签下了我。所以作为演员,好好拍戏,认真去对待每一部戏,其实就是机遇。 ”
短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既是一场资本与流量的狂欢,也是一面映照演员专业度的镜子。姚冠宇的职业生涯恰好嵌入这一浪潮的褶皱之中。 从小程序剧的野蛮生长,到精品化短剧过渡期的阵痛,姚冠宇未尝不是在流量与真实、速度与深度间探索演员的生存之道。
尤其当行业从狂奔转向深耕,采访中反复提到的“ 对信念感的坚守 ”,也许就是接下来短剧破壁的关键。
尽管在这个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影视时代里,不疾不徐的姚冠宇似乎略显违和。但也正是这样的“略显违和”,让他得以在短剧的缝隙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