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

肇庆端州白石村被一片炽烈点亮,

燃烧的藤球划破夜幕,

宛如天女散花,又似“火龙”飞舞,

非遗绝技“甩火球”以震撼之姿

登上了新华社。


甩火球是这样来的

肇庆端砚石质柔润、发墨不滞,

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村里许多人世代以此为生。

据流传,甩火球起源于北宋年间。当时包拯任端州知府,处理了官员敛取贡砚、欺压砚工案件。百姓们为表达对包拯的感激,也为庆祝丰收、辟邪驱魔,祈求国泰民安、红红火火,兴起甩火球的民俗。


△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春林 摄

火球由干燥易燃的龙眼叶组成,

叶片厚实耐烧,

每个大概20斤重。

里面填充鞭炮,燃烧起来噼啪作响,

一公里外都能听到。

古老技艺的“逆龄生长”

今年1月,

甩火球入选肇庆市第八批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岁就开始接触甩火球的李汝展

则是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一共有50名演员,最年轻的只有16岁。年轻人没力气接不上去了,我就上去。”李汝展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我上场已经不紧张了,反倒还有点兴奋,很享受这种感觉。”打小练出的童子功,给55岁的他极大的底气。

在表演现场,

52岁的李炎手持特制火球,

随着音乐飞速旋转,

火球在空气中旋转好似龙头,

尾焰又像龙身,

犹如一条炽热的金光闪闪的长龙

围着李炎周身奔涌遨游。

15圈左右,

一个20斤的火球就燃尽了。


△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新华社记者 田宇 摄

掌声雷动中,

当年过半百的李炎走下舞台,

年轻一代的表演者走上场时,

这一刻,

“传承”二字在这里更具象化了。


△ 甩火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汝展(右)注视着年轻演员的表演。新华社记者 田宇 摄

漆黑的夜空里,

燃尽的龙眼叶逐渐从枝条上分离,

在火光的映衬下

化为金红色的羽毛,

漫天飞舞环抱在表演者周围。


梁亮 摄

身处银河,繁星闪耀,

当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基因,

在年轻表演者身上,

我们看到了

传统文化“逆龄生长”的鲜活样本。


梁亮 摄

非遗“球火”引客来

当每一场表演结束时,

在激情的音乐中,

欢呼声、掌声、尖叫声、鞭炮声

此起彼伏。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从英国来的游客托尼赞不绝口:“表演好极了!白天我尝试了下,很沉、很热,但很有趣!他们都太强壮了。”

游客张女士表示:“太震撼了,我今天从佛山来肇庆旅游,没想到遇到这么精彩的表演,肇庆值得一来!”


△火爆全网的英国博主tony(左九)也来到演出现场观看表演,并与表演者合影留念。图源 端州发布

这次“五一”假期,甩火球表演作为

“中国砚都·岭南雅集”

端砚文化嘉年华的一大看点,

连演5晚,每晚演3次,

每次15分钟左右。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一天要甩大概30个火球。

夜晚气温27℃。

每名演员下场后都

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今天晚上我也带孙子来了,他今年7岁,要让他好好感受一下,以后也传承下去。”李汝展满怀期待。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白石甩火球的“出圈密码”,

正是因为

它守得住千年匠心的温度,

也懂得与时代共舞的智慧。

它在传承中创新,在碰撞中融合,

让市民游客亲眼见证

火凤涅槃、星河倾泻的奇幻场景!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肇庆头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